三大行上市后,(下稱“”)股改成為國有改革成敗的決定性一役。當上市程序進入實際操作,市場的“時間窗口”就成為耐人尋味的事,它影響著農行的賣價。
據媒體報道,農行已提交A股上市申請。農行A股上市過了反饋階段后,還需經過初審會和發審會兩道程序,將進入路演和詢價階段。H股方面,農行也已提交上市申請。根據香港交易所的有關程序,公司的上市申請審批最快需要25個工作日。上述報道稱,農行最有可能采用A%2BH股同時上市的方式。
在資本市場降溫的當下,農行上市不確定因素眾多。盡管今年肯定要上市,但在時間窗口的選擇上,農行仍受制于流動性、資本市場表現等眾多因素。
大舸爭“流”
“對于融資的企業來說,今年不是一個好時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謝太峰認為,今年致使資本市場降溫的因素比較多。房地產調控新政出臺后,受地產拖累出現持續下挫的局面。在目前這種市場狀況下,農行上市很難賣一個好價格。
銀行業分析師佘閔華認為,A股方面,農行上市受流動性狀況的影響較大;H股方面則更復雜,何時上市還受海外市場的影響。
今年以來,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旨在回收過剩的流動性。市場普遍認為,進入下半年,央行回收流動性的步伐還將加劇。
顯然,流動性緊張對農行上市并沒有好處。甚至更有市場人士認為,農行出人意料地加快IPO步伐,是擔心節外生枝,想搶在貨幣政策轉向之前完成上市。
除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外,銀行業對資金的渴求亦影響著農行的IPO進程。截至目前,已上市的國有大行均公布了各自的再融資計劃,所有再融資規模或將突破6000億元。
毫無疑問,如此規模的融資對市場的“吸金”效應明顯。謝太峰認為,農行本來就是一個大盤股,銀行再融資的規模巨大,對農行上市將產生一定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