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農業等部分領域存在著一些讓步,但中國入世以來得到的好處遠遠大于不利之處”,魏建國認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這些都是和入世分不開的。入世是中國實實在在地抓住了歷史機遇。
“WTO談判比在奧運會上競技還要難。入世的談判是跟每個國家都要談,而且每個國家的要價都不一樣”,在本刊記者提及關于“在少數領域當初的讓步是否有一點大”的專家質疑時,魏建國表示,“這一問題在入世時討論就很多,應該說所有的談判方案都經過中央長時間推敲研究,最終獲得批準,應該說很多問題也都和各個部委進行了商量!
“如果說不足的話,我認為最大的不足就是跟有關部門充分的溝通和協商相對少,反映有關問題的情況不夠及時、全面和準確,但因為時間關系,是情有可原的。最終各部門的要求都得到了表達,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不存在讓步多少這一問題,這已經是能爭取到的最好的條件了。如果不加入或是晚加入,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就可能停滯一定時間,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遺憾,也是歷史上扛不起的損失!”魏建國說。
“如果時間允許,再爭取一些條件也不是不可能”,魏建國表示,“但是我始終認為,機遇和十全十美,機遇永遠是最重要的。每個部門都想達到十全十美,但是機遇就錯過了”。
在他看來,入世談判中所作的一些讓步實屬無奈之舉,回過頭來看,一些反傾銷、反補貼、301特保條款等這些對我國產品不利的條款在入世后日益凸顯出來。
這些條款所涉金額,少的幾個億,多的十幾個億甚至更多,盡管相比于進出口總額比例較小,“但對于一個行業的影響可能就是100%”,魏建國指出,這些條款現在越來越發揮出“大棒”的作用,當時中國就預料到,不僅是發達國家可以對中國使用,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對中國使用。也就是說,當初就料想到了可能會出現腹背都受敵的情況。但是,“由于中國處于比較弱勢一方,在還沒有強大起來之前,只能這樣;讓步并不意味著你沒本事,相反,有時候正因為你充滿自信和藐視對手,才能暫時放松繃緊的架勢”,魏建國不無感慨地說。
補足參與國際競爭短板
站在中國入世10周年的節點,魏建國認為,下一個10年,中國會更輝煌,但遇到的困難和壓力也會更多。
之所以這么認為,因為當時歐美經濟十分強大,到現在仍是他們說了算。例如,在現實中,不少發達國家在自己比較優勢的領域強力推進貿易自由化,而在自己相對弱的領域,比如農業、紡織業就推行貿易保護,利用巨額補貼、高關稅、進口配額、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手段,達到保護其弱勢產業的目的。
魏建國認為,現在的情況“越發嚴重”。最典型的是,美國是歷史上自由貿易的倡導者,曾大力推行全球化,但其在高新技術方面實行控制,對相關技術的出口實行出口管制,在相對弱勢的農業等領域又加大補貼。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化,諸如中國這樣的國家在其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心有不甘的美國在行動上正一步步淪落成“貿易保護主義者”。例如:
無論在WTO坎昆會議的推動上,還是在多哈回合談判上,美國都奉行“三不”政策,“不表態、不積極、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