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0日電 題:中國的投資環境到底怎么樣?--與駱家輝先生商榷
作者:謝辛
9月20日,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先生在北京威斯汀酒店發表演講,說中國投資環境“不開放”,商業氣候令國外政商界人士“失望”,還談到了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筆者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中國投資環境總體是好的,絕大多數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抱有信心。

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在華運營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8萬家。世界500強企業中的480多家已在華開展經營活動。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連續19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1-8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7.6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7.71%,其中8月當月分別同比增長6.37%和11.11%。
美國對華投資領域已涉及制造業的29個大類和服務業的100多個部門。中國美國商會今年4月發布報告顯示,2010年78%的在華美資企業大幅盈利,83%計劃增加投資。2009年美在華企業銷售額1609億美元,占銷售總收入的70%,實現利潤超過700億元人民幣。駱家輝先生鐘愛的星巴克咖啡已在大中華地區開店800多家,中國大陸地區就占450余家,并力爭在2015年前開店1500家。這家公司網站上寫著:“星巴克看好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致力于在不久的將來使中國成為星巴克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國際市場。”
這些實打實的數據和事例,難道是一個“投資環境惡化”的國家所能提供的嗎?筆者認為,一國投資環境的好壞,不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人說了算的,也不能僅因某個國家某些企業在某些方面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輕易下結論,而是最終應由參與這個國家經貿活動的各國企業作出判斷。
第二,中國的投資環境確實發生著變化,這是中國改革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必然結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剛剛打開國門,國人對外資求之若渴。各級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大量優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外資企業在中國享受著比本土企業更優惠的發展條件,F如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了,入世也已10年,中國正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在發展中更注重科學性、協調性。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始終堅持著與時俱進。如何使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外資為我所用,帶來先進的生產、管理理念已成為各地政府、各行業考察外資的重要標準。不符合上述理念的外企不僅得不到優惠政策,反而可能在中國市場的優勝劣汰中出局。中國對外來投資的依賴下降,外資的作用由“雪中送炭”轉為“錦上添花”。中國入世已十年,外企不應再幻想永遠享受“超國民待遇”。
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隨著能源、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一路走高,“劉易斯拐點”初露端倪,美國企業不能再將中國單單視為“世界工廠”,而應利用自己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它們必須意識到,與其逐鹿中國市場的不僅有國外同行,也包括越來越多質量、服務優良且具備開拓意識的中國企業。如果某些美國企業不能找到合適的途徑拓展業務,繼續幻想著“超國民待遇”,那么再好的投資環境在它們眼中也只會一天天地“惡化”下去。
第三,沒有哪個國家的投資環境是完美無缺的,中國需要進一步完善,美國也應反思一下自己,以做到正人先正己。
我們承認,駱家輝先生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問題,比如知識產權保護、創新能力的欠缺,在中國是存在的。但中國政府和企業界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如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會異常艱辛。必須看到中國在改進、解決有關問題方面的努力,而這些恰恰是中國投資環境逐步走向完善的佐證。1997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后4次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每次都將擴大市場準入、優化外資結構作為重點。入世10年來,中國已完成全部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關稅平均水平由15.3%降至9.8%,在發展中成員中處于較低水平。主管部門不斷下放外商投資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大大簡化。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發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侵權和制售假冒專項行動,查處了近12萬起侵權假冒案件。中國完善投資環境的努力不會止步,而將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更多惠及國內外企業。
與此同時,美國的投資環境到底怎么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關切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很有必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作一個調查,把中國企業提出的各種問題真真切切地擺到美國人面前,就像駱家輝先生對中方所做的那樣。至少,筆者知道,簡化投資程序、協調聯邦成員間不同的投資政策等問題是不少中國企業的重要關切。近幾年,鞍鋼在美建廠、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華為收購3LEAF等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計劃受挫的事例不勝枚舉。它們赴美收購計劃的數額在同行業中并不突出,所涉及的美國技術也并非處于前沿領域,但仍遭遇森嚴的壁壘。這些中國企業以實際行動“選擇美國”,美國卻拒絕選擇它們。不知道這當中是政治因素還是經濟因素起了更大作用。當然,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比如萬象、海爾、聯想、三一重工、中遠等,對當地就業起到了拉動作用,贏得政府與民眾的普遍好評。這樣的成功案例本來可以有更多。
擴大中美雙向貿易和投資、加強中美經濟合作需要克服的障礙的確有很多,駱家輝先生提到的出口管制問題就是一個。美國政府堅持的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直接導致很多美國公司在中國喪失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僅航空發動機1項給美企業造成的潛在損失就超過10億美元。中國自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比重10年間從18.3%下降到7.1%。按2001年比例推算,2010年美國對華出口損失應在300億美元左右,這又將為美國創造多少就業機會?駱家輝在演講中說,美國要“對出口管制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在世界各地隨時可以得到的技術的出口上消除不必要的障礙,使更多項目更容易出口到中國”。這樣的豪言壯語我們似乎已聽到很多次了,也聽美國政府說了很長時間了。中國人還在等待著美國政府拿出可以印證這樣豪言壯語的實際事例。與華麗的辭藻和空洞的允諾相比,我們更注重真實的事例。
駱家輝先生上任伊始就將推動中美經貿合作作為主要目標,表示美國將“就經貿合作等議題與中方繼續開展對話,創造互利雙贏的結果”,筆者對此贊賞有加。他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建設性意見相信也是出于善意和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關心。但是,僅僅單方面強調中國投資環境的不足和中國政府應采取的措施,刻意回避美國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令筆者大失所望。還是那個道理,不能因為中國投資環境在一些方面與美國部分企業的要求有差距就全盤加以否定,扣上環境“惡化”的帽子,況且這種聲音未必能代表所有美國企業。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在經貿領域出現一些摩擦和質疑很正常,相互指責不是辦法,彼此設限更是錯誤。在世界經濟前景黯淡、債務危機陰云籠罩的背景下,中美應當發揮各自應有的大國作用,多開展合作,多采取措施解決對方的關切,共同引領世界經濟早日走出泥沼。(作者為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