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經濟粗放式發展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和資源投入,長期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有限資源高度向重工業傾斜,農業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和水資源,稀缺性狀況進一步惡化。另外,中國農業仍屬于'靠天吃飯',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生產周期的掣肘。農業的弱質,使得任何自然災害、經濟環境變動等風險因素都極易引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王遠鴻說。
有一組數據支持了上述觀點,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淡水資源還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由于水污染嚴重,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灌溉,這注定中國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將成為長期不可回避的問題。
同時,在投資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長率和大規模生產成為中國工業生產的特點。尤其是進入2000年以來,以住宅、汽車、家電等消費需求為主的消費升級,加入WTO后"世界工廠"地位的逐步形成,對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王遠鴻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的第一消費大國,而另一方面國內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使得國際商品價格的擾動會較為迅速地傳導到國內,增加中國物價調控難度。
此外,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要素紅利"的逐步消失,成本上升推動農產品以及工業原料價格上漲將成為必然。
王遠鴻分析,隨著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口紅利"逐漸接近尾聲,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狀況正在改變。新成長勞動力增速放緩,農村可轉移勞動力數量減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高,這些都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長期存在。"而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經濟發展方式的逐步轉變,國家加大資源價格和要素價格改革力度,企業以低廉的價格獲得水、電、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和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所獲取的'要素紅利'也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