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陰謀
評級公司受美控制標準不透明
降級之說有“損人利己”之嫌?
在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經濟遭遇重創。有專家觀點稱:歐債危機的出現,顯然救了美國。至少,流出美國轉而流向歐洲的資金,又再次回到美國,重新購買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資金回流,對于市場信心的重建,金融體系的修復乃至美國經濟的恢復,有百利而無一弊。如今,惠譽警告說要調降中國評級,無非想讓這份“投資黑名單”再增加些經濟增長勢頭不錯的新興市場。或者,他們不如直接說,美國仍是投資首選。
在三大評級機構中,惠譽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今年以來,惠譽數次“唱空”中國銀行業。一些業內人士提醒,除改正自身問題之外,還需提防“唱空”行為導致人心惶惶和擾亂中國金融經濟秩序的風險。也有評論指出,評級機構在其公正的外表下,有時隱藏著不可告人的“陰謀”:評級機構在前面唱空,對沖基金在后面做空中國銀行股或中國概念股,隨后再低位吸納,謀取雙向暴利。
如今世界三大評級機構都是由美國資本控制的,“由債務人控制的評級機構自然要為埋單方貼金了,”徐洪才認為,評級機構一直以來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行兩個標準,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總體信用評級總是偏低,其標準有偏見。而且目前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不透明,沒有人監管,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有學者提出搞一個全球統一的評級標準,但三大機構都不同意,說只能按他們的標準進行評級,但他們從來不公布自己的標準是什么。
業內人士呼吁,中國作為債權國,應該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發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信用評級從業機構認證制度。
-相關新聞
半年內惠譽數度唱空中國
半年內,惠譽已數次發表針對中國的唱空言論。
3月初 惠譽發布報告認為,因放貸數量創紀錄,加上房地產價格飆漲留下的影響,中國在2013年年中以前面臨60%的銀行危機風險。
4月12日 惠譽將中國的長期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穩定”調為“負面”。
6月下旬 惠譽亞太主權評級部門負責人表示,中資銀行信用質量惡化,中國銀行業或面臨危機,而這將影響中國的主權評級。
7月18日 繼穆迪唱空中資企業后,惠譽發布名為《中國:管理和評級》的中國企業特別報告稱,35家中資公司在公司治理或財務掌控方面存在不足。
8月30日 惠譽發布報告,再度對中國銀行業的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提出質疑。
更多國家將遭評級下調
花旗集團(Citi)預計,在未來3-6個月內,許多歐洲國家的主權評級將遭下調,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臘、葡萄牙和塞浦路斯。法國和奧地利的評級前景將調整為負面,而比利時評級可能被下調一個級別。
◆知識鏈接
什么是國家信用評級?
國家主權信用評級(Sovereign rating)是指評級機構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對主權機構(通常是主權國家)的政治、經濟和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并用一定的符號來表示評級結果。惠譽是與標普、穆迪齊名的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創建于1913年,是唯一的歐資國際評級機構。 據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