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隱憂猶存 政策需要微調
中國證券報: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目前市場預期下半年CPI漲幅將逐步回落,但長期將處于較高水平,如何看待下半年物價走勢?
范劍平:豬肉價格環比已出現下跌,CPI漲幅下半年創新高可能性較小。三季度CPI漲幅可能達5.8%,四季度會明顯回落至5%左右。但回落幅度有限,物價仍將高位運行,因此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的基礎沒有改變。
同時,國務院明確,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應該看到,經濟適當減速有利于控制物價,但必須爭取以較小的經濟成本來實現,控物價的同時會考慮將經濟放緩維持在可承受范圍內。
王建:6月CPI漲幅是否是年內高點現在還很難定論。我預計8月、9月CPI漲幅會明顯下降,但四季度月度數據仍有可能突破7%。本輪通脹上升的主動力是食品價格上漲,上半年食品價格上漲11.8%,是CPI增速的一倍多。今年農業生產形勢是旱澇急轉,秋糧豐收還有待觀察。如果秋糧減產,那么由食品推動的通脹過程在三四季度都會持續,特別是到秋糧上市的11月,CPI破7就有可能。
中國證券報:宏觀調控政策如何在控制物價與經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
范劍平:調控正走在半道上,我們需要讓政策盡快從積極擴張回歸常規化,走回頭路是不可能的。金融危機之后我們采取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剛剛各退出一半:貨幣政策已轉向穩健,財政政策在房地產、汽車以外的領域仍在發揮效力,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投資到今年年底才執行完畢。
考慮到經濟穩定,在退出過程中,要小心翼翼,緩轉慎行,政策力度、節奏要適當微調。貨幣政策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高頻操作態勢,但由于貨幣政策滯后期往往是三到四個季度,也就是說到今年四季度貨幣政策的效果才會很明顯。我們需要耐心來觀察。因此,下一步貨幣政策不可盲動,要降低操作頻率,防止超調。
而財政政策要保持高收入、高投放態勢,發揮其積極效用來“掩護”貨幣政策退出。
王建:緊貨幣治不了當前的通脹,繼續加息會壓制經濟增長。因此,貨幣政策應轉向保增長,財政政策則以反通脹為目標,轉向保穩定。
對于由食品價格上漲導致的通脹,貨幣政策無法應對,因此我反對用利率政策來反通脹。目前應轉變治理通脹的手段,轉向以財政政策為主,比如將財政補貼與通脹率掛鉤,對中低收入人群實施反通脹補貼。
在經濟增長上,我國經濟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局面急需扭轉,新的投資需求越來越弱,需要轉向消費提振。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城市化也是創造需求的發力點,但無論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推進還是城市化,都依賴于對一些重大的結構性問題的長期求解。如果邁過這道坎,中國經濟將有望走向內需主導的長期、高速增長新軌道。
中國證券報:未來我國經濟可能步入“低增長、高通脹”的經濟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如何應對?
范劍平:經濟周期周而復始,政策上積極應對就能縮短周期時間。宏觀調控目標要從之前的全面控物價轉向“有保有控”。
在“控”的方面,如房地產限購政策在二三線城市實施,繼續降房價,從而給通脹、經濟降溫。在地方政府投資上,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實施定向調控,嚴控地方政府投資沖動。
在“!钡姆矫,在三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等領域,要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房建設上,通過貸款支持和債券融資支持,解決建設資金瓶頸;外貿方面,相關產業的出口退稅力度還需提高。
本報記者 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