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火爆。
“寶馬800輛左右、奔馳600多輛、奧迪500多輛、保時捷50多輛、英菲尼迪50多輛……”近日,有網友列出了江蘇泗洪縣擁有的各類豪車數量,令人咋舌。其中,泗洪縣石集鄉據說擁有寶馬車500輛,被網友戲稱為“寶馬鄉”。
一個并不富裕的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豪車?知情人介紹說,當地不少人放高利貸,以2分3分的月息向百姓募集資金,放出去1毛2毛,甚至更高。以月息1毛(月利率10%,合年利率120%)計算,借出去1000萬元,1個月后收回來就變成了1100萬元。而這股高利貸風潮正是從今年春節銀行信貸緊縮后開始蔓延的。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的調查表明,有89%的溫州家庭(或個人)和56.67%的企業參與了民間借貸,當地民間借貸容量達到560億元。據當地人透露,溫州個別民間借貸的月息已達2毛,轉化為年利率高達240%!
民間借貸火爆,是“錢荒”現象在銀行體系外的生動表現。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當前民間借貸正呈現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圍廣,從兩年前的江浙等沿海地區擴展到陜西、內蒙古等內陸地區,從制造業領域擴展到商貿流通業甚至普通家庭。二是利息高,一些地方民間拆借年息已超過100%,達到近年來最高。三是參與者眾,在高息和資金需求饑渴等因素作用下,出現了資金拆借‘二傳手’。”
“我們在陜西神木縣調研時發現,當地一些銀行80%的貸款都放給個人,個人貸來后往往以更高的利率轉借給從事民間借貸的機構,這些機構再層層加碼、高息放貸,這樣一來,銀行事實上充當了高利貸的‘二傳手’。”郭田勇說。
“錢流”不暢
總體看當前流動性仍較為充裕,只是由于種種因素,造成局部領域和環節資金供應偏緊
這是一種奇怪的情形:
一邊是“錢荒”,一邊卻是不少大企業出手闊綽、一擲千金。今年以來,已有25家上市公司宣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投入資金超過120億元。
一邊是“錢荒”,一邊卻是大量游資輪番炒作、旺火難消。從炒大蒜、炒蘋果、炒中藥材、炒金銀到炒玉石,游資投機花樣迭出。
究竟是“錢荒”還是“錢多”?為什么在一些企業、行業“差錢”的同時,另一些企業、行業卻“不差錢”?
從總量看,貨幣供應量正從過去兩年的反危機狀態向常態水平回歸。今年一季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的比值為33.5%,這一數字在2002年至2008年間平均為25.9%,在2009年上升到70%以上后逐步回落到目前水平。
“2002年以來,由于中國經濟較快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中外利差拉大、資產市場紅火等原因,外匯持續流入,我國在大多數時間處于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即使貨幣總量回歸常態,社會資金面仍然是寬裕的。”江蘇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表示。
專家認為,雖然今年貨幣條件與過去兩年相比有所收緊,但總體看當前流動性仍較為充裕,談不上“錢荒”,只是由于種種因素,造成國民經濟局部領域和環節的資金供應偏緊,形成了“結構性錢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