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喜歡起洋名源于消費者對某些產品不信任,企業自己也覺得國外產品比自己的好。
●自主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我國“世界第二大”的地位極不相稱,亟須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近期,達芬奇家居涉嫌原產地造假風波引起人們對洋品牌的關注。此前“洋奶粉”施恩、澳優,服裝品牌卡爾丹頓等也被一一曝光,發現均是國內生產。如此眾多的品牌亂象讓人深思,為什么國內企業喜歡給自己取“洋名”?
取洋名商品不勝枚舉,部分名稱具有迷惑性
近些年,本土企業起個洋名字或者貼洋品牌的現象,在消費品領域十分盛行,許多商標品牌“洋氣十足”。筆者走訪了北京市朝陽區一些超市和大望路附近的一大型商場,發現不少食品、服裝等消費品品牌,均是國內品牌,卻起了個“洋名字”,比如美特斯邦威、森馬等品牌。
在商場,筆者看到“鴻星爾克”這一國內體育運動品牌,其實這是一家福建泉州企業生產的。然而,當問及消費者知不知道“鴻星爾克”是國產品牌時,店中購物的薛大媽說:“我一直以為是美國的品牌呢。”
筆者發現,一只品牌為“庫奇酷派”的皮包吊牌上注明,該皮包的制造商是意大利來登堡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而產地卻是在廣州。另外,據了解,該品牌在網上根本查不到任何品牌信息,也沒有官方網站,產品只在淘寶等網店上有售。
在一家意大利男裝品牌阿爾皮納的運動服專賣店中,所有服裝的生產廠家都是阿爾皮納在中國的合作伙伴“福建晉江大鯊魚鞋業有限公司”。店員稱,所有服裝的面料都是意大利進口的。
一些國產品牌的名稱極具迷惑性。家住西單附近的韓小姐表示,自己經常去美特斯邦威和森馬的店里買衣服,之前一直還認為是美國的牌子,后來才知道是國內企業取的“洋名”。
在采訪的過程中,也有部分消費者表示,自己不是太注重購買的產品是否是“假洋品牌”,只要產品質量過關,其他的都無所謂。
洋名盛行源于消費者對某些國產商品不信任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認為,起洋名字的風氣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盛行。本土企業之所以愛起洋名字,主要跟國人的消費習慣和觀念有關。“同樣的產品,起了洋名字接受度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這就促使了很多企業通過起洋名字來提升品牌認知度和企業利潤。”黃升民說。
品牌研究專家李光斗認為,對中國產品起洋名字的現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是已經比較知名的品牌,通過起洋名字來加快國際化的過程,比如海爾、聯想。海爾、聯想本來是本土品牌,但迫切地需要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使用了Haier、Lenovo這樣的名稱,這樣的名稱在國際上很受認同。現在在國內宣傳的時候,它們也更多地使用洋名字,通過這樣統一的品牌名稱來加強推廣效果。“不可否認,英語是世界主導語言,目前出現了漢語拼音化的趨勢,因此采取中英文相結合的Logo,推廣時甚至以英文名稱為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李光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