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底財政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公開匯總的201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之后,昨天,財政部首次公布匯總的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后者較前者壓縮4200萬元。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也在當天公布了“三公經費”情況。至此公開“三公經費”情況的中央單位達到5家。
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減4200萬
此前,財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的匯總結果,即包括中央行政單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決算支出94.7億元。
昨天公布的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94.28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9.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59.19億元,公務接待費15.19億元。與去年的支出相比,今年的“三公經費”預算減少4200萬元。
教育部“三公預算”不降反漲
昨天,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的信息公開欄中公布了“三公經費”支出情況。
教育部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數為2496.12萬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545.48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199.59萬元,公務接待費751.05萬元。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總數為2509.6萬元,比前者高出13.48萬元。其分項分別為1546萬元、195.6萬元、768萬元。
對于“三公經費”不降反升的原因,教育部并沒有在文字中進行說明。
中科院解釋三公經費用途
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三公經費”情況說明顯示,去年“三公花費”支出總計28711.28萬元,今年預算總計24350.59萬元,縮減4360多萬元。
在分類支出方面,今年的預算數字與去年的實際支出相比,每項均明顯減少。中科院去年財政撥款中,因公出國(境)費實際支出11295.77萬元,今年預算9411.52萬元,減少1884.25萬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實際支出7420.01萬元,今年預算6895.41萬元,減少524.6萬元。
值得肯定的是,中科院首先介紹自身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現有132個二級預算單位,并列出截至去年底全院在職人員數、離退休人員數、在讀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數量。如果以中科院在職人員62278名計算,記者計算得出,中科院人均“三公經費”支出為4610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在每項數字后附有簡要說明,提到因公出國(境)費主要以科技合作與交流支出為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主要用于科學考察、科研活動;公務接待費則包括內賓的公務接待和外賓的公務接待。
中科院還特別提到,因其擁有近千個野外觀測臺站,分布偏遠地區、甚至人跡罕至之地,故野外考察用車支出較多,同時由于國際科技合作交往頻繁,外賓公務接待費較大。
點評
需公布人均數和明細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認為,因每個部門人員數量差別很大,故“三公經費”除公布總數外,還應有人均數,方可在不同部門之間作比較,只告知總數沒有可比性。
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安體富認為,僅公布“三公經費”總數,無法作進一步分析評判,“只知道現在是多少,不知道以前是多少,也不知道具體花在哪些地方,不知道應該是多少,花得合不合理。”他說,按道理,“三公經費”預算里出國一項,誰、什么時候、去哪里、干什么去了、錢是怎么花的都應列出來;又如公車一項,今年準備買多少輛車、買什么車都應該明確。作為納稅人,普通百姓對此有知情權,應該可在網上查詢明細。
“能公布出來當然是好事,但能不能更細?光有數字,大家還是有疑問,這個數字究竟是一項項費用加出來的,還是一拍腦袋得出來的?”安體富說,相比之下,國外的預算非常詳細,想查哪兒就查哪兒,但就目前中國公布的三公賬本看,沒有明細可查,相差甚遠。
追問
預算總數已出,為何不見各部門數字?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解釋稱,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中央部門應于6月底之前公布各部門的三公經費。目前來看,進度不一致,有的部門準備還不夠充分,在時間上可能會比較晚。
但是為何匯總的數目都已經出來,各個部門的數字反而遲遲不肯露面呢?對此,劉尚希解釋稱,財政部已經對外公布的中央本級三公匯總數目,并非是由各個中央單位的數字統計相加得出,而是根據編制預算得到的數字,這個數字比各個部門統計的數字相對要快。
目前,財政上的預算科目沒有“三公”這一項,因此各個單位在統計三公費用時,需要從其他科目中分類、剔除再統計,可能有的部門這個工作還在做,也可能做得不充分,因此造成步調上不一致。
壓縮4200萬元,是否力度有些偏小?
在國務院三令五申壓縮“三公經費”的情況下,2011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比2010年決算數壓縮4200萬,這個壓縮幅度相比94億的基數是否幅度較小?
劉尚希表示,從匯總三項的總數來說,壓縮的趨勢是存在的,但是幅度的大小確實需要參照系來進行比較分析,不能簡單說多了還是少了。從分項比較,公費出國不降反而多了2億多元,這是因為,今年以來外交活動和國際交流增加,有的交流活動不能因為省錢一味壓縮。但是,在公務用車方面,卻是一定要避免奢侈,是需要進一步大幅壓縮的,因此壓縮幅度達到2.5億元,總體來講,這個方向是對的。
反應
應行政問責“爽約者”
“我相信多數部門的三公數字已經出來了,但是各部門沒有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于6月底公布,可能存在一種從眾心理,互相抻著。”針對多部門爽約的情況,律師李勁松有自己的看法。此前,他曾向多個中央部委申請公開三公經費。
李勁松認為,最先公布三公費用的三個部門,即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均是“清水衙門”,或者說可能是三公費用不多又管理較為嚴格的部門,而公眾較為關注的一些關鍵部門卻遲遲不露面。“可能有的部門會擔心公布三公費用后,會受到公眾或者專業人士的分析評判甚至惹麻煩,”李勁松認為,“為了避免這種裸奔的尷尬,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會采取拖的措施。”
李勁松認為,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各部門公開三公費用,并非是公開給領導看,而是國務院的一種接受公眾監督的決心,態度非常堅決,就是要讓各部門的情況暴露在陽光下,用公開來促公正,用透明來促廉明。這種姿態受到社會贊揚和肯定。但大多數部門對于國務院的要求遲遲難以落實,其執行力受到質疑。
如何避免“爽約”一再發生?對此,李勁松稱,除了有關部門的主觀因素以外,在程序上對此措施缺少懲罰機制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李勁松建議,對于在規定時間無法落實的相關部門要采取行政問責,徹底杜絕其“法不責眾”的心態。(記者孫乾 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