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為5.5%,創出34個月來的新高。5.5%這個數字背后對老百姓生活產生何種影響?新華社農價采集員帶來了一線民生的變化情況。
2007年,新華社創辦農價信息網絡,全國地級以上市聘請農價采集員,每天記錄指定的農副、農資、生豬、奶等四大類近50個品種的價格,是一個離CPI對老百姓生活影響最近的人群。
“吃不起”———市民轉戰地攤、平價超市、郊區找便宜
廣東省各地市的農價采集員不約而同地發現,市民的菜籃子花費普遍比半年前上漲了10%,菜市場里“吃不起”的抱怨聲越來越多。為了降低生活成本,老百姓開始轉戰地攤、平價超市和郊區市場。
廣州市農價采集員隋國輝發現,隨著肉菜果蔬價格的飆升,流向不規范市場買菜的人陡然增加。過去由于中低價位吸引了眾多顧客的廣州市海珠市場,近來卻不如一墻之隔的小巷熱鬧。原來,菜價上升之后,菜市場旁的“天光墟”成了市民買便宜菜的好去處。
記者看到,在海珠市場內5元一斤的大蒜,在小巷中只需3.5元,西紅柿也比市場價便宜了1元。隋國輝說,“天光墟”每天早上7:30結束,都是流動商販,由于不需要租金稅費,所以賣得實惠。但是,原來干凈的巷子到處都是爛菜葉、污水,周圍居民也飽受噪音困擾,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質量在倒退。
實施農超對接后,平價超市也成為市民省錢的“戰場”,但是供應量不足,惠及面受限。湛江市農價采集員毛苑紅說:“市場上要2元一斤的苦瓜,平價超市才賣1.38元。超市每天8:20開門,但是門前早就圍滿了人,不到9點便宜的菜就一搶而光。不少市民抱怨便宜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