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微博在互聯網上瘋狂流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
連平(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拿中國與一些發達國家比,部分實物產品價格已相對較高,但勞務產品價格卻明顯低得多。未來中國勞動力價格應該向上,以改善民生和增加消費,但同時應通過技術與管理來提升,并通過流通環節稅賦的降低,來促使實物產品價格漲幅處在較低水平,這樣才有可能長期有效控制物價的漲幅。
劉德忠(中信證券首席投資顧問):牛仔褲出口越多在國內買越貴:中國每出口掙1美元的商品,政府就需按匯率印發人民幣結匯美元以平衡國內市場,由此造成近年來國內的巨額人民幣投放,造成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大幅度貶值,物價大幅飆漲。中國工人生產商品,美國人收獲商品;中國政府得到美元,中國公民收獲通貨膨脹和貶值的人民幣。
一條牛仔褲詮釋吊詭的中國式通貨膨脹:一條東莞生產的Levis牛仔褲在中國賣899元人民幣,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標價僅24.42美元(折合人民幣166元)。一條牛仔褲遠渡重洋后身價猛縮5倍!中國工人要想穿自己生產的牛仔褲,可得多掏幾倍的銀子,為何如此悲催?
陳思進(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資深顧問):中美物價并不具備可比性。在美國吃喝穿用確實是便宜一些,但那些只是美國生活的小頭,真正的大頭恰恰是短期到美國旅游的人感受不到的。比如,美國的地產稅是1%到3%。一棟50萬的房子,每年要交付1萬多美元的稅,這在中國是不能想像的。
克里斯托夫金(斯坦福全球戰略中心合伙人):曾不相信中國稅收比美國高,因為中國改革僅30多年,是注重民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200多年的資本主義發展歷史,增稅是政府服務民生的主要開支來源。現發現并非如此,中國個稅累進稅率高達45%,增值稅(即消費稅)17%,均與所有發達國家媲美,但中國國民收入只有美國收入的十二分之一。減稅勢在必行!
呂隨啟(北京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按照1:6.5的匯率算,為了維持這部分外匯儲備占款,就需要投入大約20萬億人民幣,這部分對于物價上漲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說得好聽一點,通脹是輸入性類型,似乎是熱錢流入造成的,人家是罪魁禍首;說得難聽一點,高通脹是我們自作自受,是我們人為低估匯率刺激出口導致熱錢流入造成的,怨天尤人是推卸責任。
趙曉(北京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物價問題最受百姓關注,也因此最受輿論熱炒。但關注過頭和反應過頭反傷害百姓。猶記得2008年有人預測中國物價會進入20%以上增長,結果導致政府強勢緊縮,經濟一落千丈。前段時間,因為物價恐慌,發改委等強勢干預蔬菜,結果讓菜農跳樓。過猶不及,千古同理!真理永遠比迎合重要!
董登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中國物價上漲主要源自以下三個因素:一是貸款過度膨脹的乘數效應,派生出了過剩的流動性;二是外匯儲備持續高增長,釋放出了太多的外匯占款;三是以原油和鐵礦石為代表的大宗國際商品持續漲價,迫使中國輸入了部分通貨膨脹。因此,食品價格及工資上漲是末而非本。
謝作詩(浙江財經學院經貿學院院長):美國在濫發貨幣。不過要問,是我們更容易濫發貨幣,還是美國更容易濫發貨幣?假如和美國相比我們更容易濫發貨幣,那么人民幣盯住美元,不能說從美國引入了通貨膨脹。恰恰相反,人民幣盯住美元不僅有效保證了匯率穩定,也有效保證了國內物價穩定。物價穩定不是一種愿望,而是要以制度作保障的。
余豐慧(知名財經評論員):中國消費力外流驚人,去年出境購物240億美元。高物價、高房價、高油價逼走了國內購買力。在中國急需啟動消費、經濟轉型之際,這無疑是一個頗具諷刺的數據。如何能夠趕上美國拉動經濟80%依靠居民消費的水平?一定要將高物價降下來,一定要把高過路費降下來。
朱大鳴(知名財經評論員):資源品的壟斷,導致資源價格節節攀升,還不允許下游產業漲價,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人愿意做虧本的買賣。只有降低物流管理成本,降低多如牛毛的稅費成本,降低資源和能源年年漲的成本,才能真正解決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問題,這比現在提高準備金、加息等緊縮政策管用得多。
馬洪濤(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對付物價飛漲,就像處理鍋里馬上溢出的沸水,要么換口大鍋,多添些涼水,比方說通過減稅來增加供應;要么釜底抽薪,比方說通過加息來減少需求。最危險的做法,就是大力摁住鍋蓋,比方說通過行政干預禁止漲價。
(本報記者田鴻偉摘編自騰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