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節能產品推廣關鍵是降成本
某空調廠商說,市場上節能產品的價格都比較高,許多人就都以為節能產品的利潤也高,其實不然。因為生產節能產品的成本要遠高于一般產品。現在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迅速提升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有的制造商抱怨說,節能產品并沒有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增長,有的產品甚至不如一般的產品利潤高。節能家電的銷售、使用在節電上是見了效益,可生產企業卻沒見到效益。
某家電企業的銷售經理說,別看節能產品的價格貴,可是它的成本也高呀。一些關鍵的節能技術、零部件都不掌握在我們的手里,買技術是最花錢的。而且,由于價格相對于普通產品高出幾百元,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不是很高,銷售規模也就不足夠大,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我們現在真的有些難,有關部門出臺各種政策要求各企業必須生產節能產品。再說現在電力緊張,生產節能產品也是企業的責任。但是,實在賺不到什么錢。我們是,不生產節能產品沒有出路,生產節能產品沒有財路。
業內人士分析,企業生產節能家電產品賺錢少,問題首先出在價格戰。比如變頻空調,生產成本比非變頻空調高得多,然而空調生產企業為了大力促銷變頻空調,搶占市場份額,不斷降低變頻空調的銷售價格。這必然使得企業利潤降低。其次,在企業利潤不理想的前提下,企業沒錢投入節能技術的研發,家電產品缺少節能技術的本質性提升。雖然增加材料能使企業立竿見影地提高節能水平,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以冰箱為例,保溫層并不是無限度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效果甚微;還有,增加材料會提高原材料的耗費。從長遠來看,原材料的價格是上漲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耗費資源。
據介紹,在日本用了10年的時間才將節能空調成本降低30%。目前,我國各種節能技術都處于初級階段,要想大幅提升技術、降低成本,不但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且是任重道遠。
陸刃波分析說,目前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節能家電推廣存在困難,消費者不易買賬;產品價格逐年下降,原材料的價格有所增長,對于企業來講,實在是有難言之隱。但這種情況會在2007—2008年有所轉變。因為,相關政府部門已經開始引導消費者,同時相關的政策也會對企業進行扶持。
消費者
買節能產品不只為省錢
據上海交家電商業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市變頻空調銷量2005年占比為4.35%,2006年增至10.47%;銷售金額2005年占比為4.91%,2006年增至14.50%。據悉,在全國空調市場中,上海變頻空調1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已屬于最高城市之一,但這個比例與國際發達城市相比差距甚遠。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消費者對于節能產品并不熱衷。
在大中電器電視塔店,記者遇到了一位消費者,他對兩臺外觀類似、能效標識不同的空調產生疑慮,兩部品牌一樣,外觀、功能基本相似,但價格相差400元。仔細比較,價格較貴的那臺空調具有中國1級能效標識,便宜的那臺標著中國3級能效標識。促銷員介紹,理論上講,1.5匹空調每年使用1139個小時,前者用電可以比后者節省約近100元,4年后就可以得到電費節省的回報。
挑選空調的消費者說,空調主要用于夏季制冷,就算加上冬季偶爾使用,每年的開機時間不會超過500小時。這樣一來,選購中國1級能效標識的空調,每年只比中國3級能效標識的空調節省電費50元左右。單純考慮性價比,購買高能效空調并不劃算。
最后選購空調的消費者還是選了節能等級高的空調,這位消費者說,買節能空調不是為了省錢,而是想為全社會的節能工作添磚加瓦。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不是為了省錢,只是出于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節約電能。
中國家電研究院中國家電檢測所大家電事業部主任蔡寧告訴記者,變頻空調在工作原理上確實要比定頻空調更加節能省電,但是否真正節能還得與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結合起來看。許多消費者使用空調時喜歡“熱了就開,冷了就關”,頻繁地開關非但不能體現變頻空調的優勢,反而使變頻空調長時間處于高頻狀態,更費電。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工程師彭妍妍算了一筆賬,居民生活用電的電價為每千瓦時0.5元,水價為每噸4元的情況下,以8公斤洗滌容量的波輪洗衣機為例,設定每周洗兩次衣物。一臺能效等級為一級的波輪洗衣機和能效等級為五級的波輪洗衣機相比,每年可以節水13.8噸,節電17.28千瓦時;可以節約電費8.64元,節約水費55.3元,總計節約63.94元。能效等級為一級的波輪洗衣機的市場售價為1000多元,按使用10年計,和購買能效等級為五級的產品相比,通過節水、節電可以收回一半的購買成本。
在家電連鎖賣場,銷售人員普遍反映,許多消費者購買節能家電并不僅僅為了通過節能而省錢。有些消費者說,就是不省錢我也會買節能產品。每到夏天,因為電力緊張停電時,就會感到,有多少錢也買不來能源,還是省著點。
政府
政策推動將節能進行到底
在采訪中有關人士說,節能產品所用的原材料、技術都要優于普通產品,成本擺在那里,價格不可能低于普通產品。節能產品的推廣還是要靠政策推動。
能源緊缺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在很多國家、地區都是強行推廣節能產品,強制淘汰非節能產品。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省錢問題,而是不節能就要面臨無能源可用的問題。歐盟各國在2000年便要求彩電待機能耗必須在6W以下,至2009年則更要求降低到3W以下,有的國家要求1W。
也有專家提出,強制耗電大的產品退市僅僅是一個方面。我國現在能源的使用價格還是偏低,有的甚至低于能源的生產成本價格,這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能源價格提高,消費者自然愿意買節能產品。這時節能產品就不再是不省錢的雞肋了。
據中國標準化院能效標示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介紹,推廣節能產品需要有關部門與企業共同來推進。要通過各種渠道讓消費者了解節能產品,科學使用節能產品。比如,曾經測算過,在上海這樣的江南地區,每年空調使用時間在500小時左右的情況下,選購中國2級能效標識的空調可能更合適。
王若虹說,節能家電是大勢所趨,政府會出臺一系列鼓勵節約能源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