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空調行業的外銷形勢,因受海外需求下滑、原材料成本攀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顯得有些整體疲軟,而內銷方面又因涼夏面臨著很大的市場壓力,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今年空調行業又將面臨洗牌,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現在對空調行業進行定論還為時過早。
洗牌加速為時過早?
近日有媒體引自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的消息稱,隨著2007年度大空調企業產能的逐步釋放,品牌集中度繼續提高,今年空調品牌將剩下不到20家,而只有前15個品牌能生存。日前也有媒體報道,新科空調因為銷量不佳被排擠出國美蘇寧的采購單,似乎以此佐證空調行業洗牌加速的局面。據悉,2007年冷凍年,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的空調品牌與2006年相比,由52個減少到33個,樂華、高路華、迎燕、彩星、涼宇等19個品牌被淘汰。
格蘭仕空調副總經理呂海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國內的空調旺季慘淡,給整個行業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部分實力不濟的空調品牌可能會因此遭遇淘汰。呂海軍說:“今年空調銷售肯定還會有旺季,但這個井噴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各個廠家為了消化庫存,極有可能掀起價格戰。”對主流城市的銷售數據檢測表明,國內不少品牌空調銷售下滑很嚴重,有的下滑幅度達30%,也有的高達50%,尤其是5月份到6月份這段時間,空調銷量相比往年明顯減少。
不過對于空調行業今年將加速洗牌的說法,也有廠家表示不認同。某空調品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還很難斷定今年的空調銷售情況,對于空調行業的種種預測都還為時過早”。據他分析,2008冷凍年已過去的月份,與往年相比真正不景氣的只是5月份到6月份上中旬這段時間;6月下旬到8月,隨著天氣的逐步升溫,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供廠家釋放庫存。而對于目前有報道稱“新科被‘請出’蘇寧國美空調采購單”一事,他向記者透露,不排除業內有人借空調洗牌一事故意炒作的嫌疑。
行業壓力機遇均等?
今年中國空調生產成本大漲,市場拓展難度加大已成不爭的事實,有空調專家認為行業的內憂外患,也拓寬了現存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機會,“惡劣的環境對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關鍵是能否在市場格局的巨變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而呂海軍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
呂海軍認為,國內空調行業今年的整體不景氣,既是一種壓力,又是一大機遇。由于明年新的空調能效標準即將出臺,今年國內積壓的高達1500萬臺左右的空調庫存中又有將近85%屬于四五級能效比的空調產品,他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主流空調品牌的低能效產品庫存量較大,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化,這樣會導致一線品牌在2009年新冷凍年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明年存活下來的各大空調品牌之間的優勢將有所縮短,甚至是又處于同一起跑線”。據悉,格蘭仕的空調庫存中也有將近50%屬于低能效產品,而全行業的平均值在85%左右,由于格蘭仕面向國內銷售的空調產品總量較小,因此壓力也相對小很多,呂海軍告訴記者,格蘭仕目前已停止生產低能效產品,在兜售完低能效產品后,格蘭仕明年將主要精力放在能效比三級以上的空調。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國內空調市場的不景氣是整個行業的不景氣,對所有的廠家而言都是機遇與壓力均沾。
另一空調廠家告訴記者,國內空調市場的普遍不景氣,是整個行業都面臨的問題,不存在大品牌壓力就大、小品牌壓力就小的問題。他認為,主流的空調品牌因為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做支撐,消化庫存的能力也很強。此外他向記者強調,明年空調新的能效標識標準實施,只是不能再生產低能效的空調產品,并不表示不能再銷售低能效的空調產品了,因此對大廠家而言,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