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地方統計動態顯示,上海部分企業在房地產調查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二手房統計數據與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差距。而在此前,北京統計部門也曾表示北京房企存在統計不全面的問題。
不久前,上海調查總隊有針對性地抽取了在日常報表統計中存在問題的部分調查企業。 抽查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對價格統計工作不重視,人員不穩定;統計法制意識不強,不按要求上報報表;對統計指標口徑理解不清,采價不準;未建立基層統計臺賬等幾方面。目前,上海調查總隊已針對上述問題責令調查企業進行整改,并對企業統計人員加強業務培訓,進一步明確報表填報口徑,從而規范企業基礎工作。上海調查總隊還將不定期地開展統計檢查工作。
數據矛盾問題在北京也同樣存在。8月初北京發布的二手房價格統計數據曾遭輿論質疑。如占上述樣本中權重較大的一家公司所報區間內二手住宅交易簽約合同價格為11000元/平方米,而剩余所有樣本所報同類價格為18000元/平方米至20000元/平方米。由此所得平均數值僅為13000多元/平方米。
統計口徑一直是統計部門未曾公開卻應公開的信息。而對一些公眾希望了解的重要數據,統計部門卻表示無法統計或難度較大。此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要計算出準確的商品房空置率很難”。新華社則發文質疑: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關部門就引入了“空置面積”的統計指標,2003年有關部門承諾“改進房屋空置統計方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房屋空置率指標體系”。美國、歐盟等很早就開始定期發布住宅空置率的數據,這說明這個指標是可以統計出來的。建議結合全國人口普查,加緊完善樓市信息的統計和披露。隨后,《人民日報》8月20日也發表評論《住房空置率不應成為“傳說”》,直指消除“空置率謎團”,管理部門不能無所作為。本報記者 孫維晨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