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血色舞于黃昏之中。
自4月中旬以來,李雷軍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現在是有心殺‘賊’,但卻無力回天,徒喚奈何啊”,李雷軍感嘆道,“去年的好日子不再來了,我手中的資金不僅有我自己的,還有親朋好友的。今年的調控政策是我遇到的最嚴厲的政策。現在房市已經是這樣了,在我們圈子里,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房產稅不是出不出的問題,而是早出還是晚出的問題’,這種情況之下,房子越多,未來收的稅肯定會越重的,現在每時每秒我發愁的就是我在上海的房子怎么樣能多出手一套。”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李雷軍來說,目前手中的幾十套房產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008年7月,山西晉城人李雷軍因為對當地礦權改革紛繁蕪雜的關系不厭其煩,索性不再趟那鍋渾水,帶著前些年積攢下來的1000多萬元就來到了上海,也沒經什么人指點,李雷軍一個猛子就扎到了樓市里,李用帶過來的1000多萬元在滬上樓市四處投資,基本上每處房產都是只付了個首付,機緣巧合之下,加之李入市的時候正是滬上樓市的冰點時期,在2009年的10月,李控制之下的不動產總額已經達到了4億之多。 “我那個時候收收就好了,也不用現在像端著燙手山芋一樣,甩都不好甩”,李對本報表示,“我現在每月光還銀行按揭都快100多萬,如果房價跌過我入場的時候,那么我必然成了負資產,到時候,這些房子還不如不要……”
久困之下,李把手頭一些比較容易脫手的房產先轉了出去,用這些資金投資了股市和金市,“我不求賺錢了,就用這些錢能幫我抵一部分按揭款就成”
從房市逃向股市
事實上,在滬上,像李雷軍一樣專門投資房產的不在少數,他們大多手中握有大量閑錢,籍貫以浙江、福建、山西居多。
在4月房產新政推出后,滬上樓市急轉直下,投資者再不敢鋌而走險,似乎終于放慢了炒房的腳步。截至6月初,滬上投資的熱點板塊,如黃浦區、普陀區等近期二手房成交量分別下降了70%、50%。
而與此同時,滬上股市開戶回暖跡象明顯。國泰君安某營業部管理人員告訴本報,“盡管有多少資金將流入股市無法統計,但通過與客戶溝通,能明顯感覺到這些資本來自房地產領域。
黃金比房產更穩定?
除了股市,金市也成了投資客青睞的對象。李雷軍表示,“在越是風云變幻的時候,越是需要配置一點保值性強、有安全感的投資產品,這個就非黃金莫屬了,而且最近黃金也漲得非常快。 ”經過對比選擇,李雷軍在品牌金、紙黃金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實物黃金中最終選擇了上交所金條,并在260元/克這個相對歷史高位,采取了分批購買的策略,第一次就購買了20公斤,按照當時的金價500多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從國際市場來看,在大家都預期通脹升溫的前提下,黃金保值的功能進一步得到凸顯;從國內市場來看,因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和通脹升溫,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撤離流向黃金市場的也是自然而然。
拋棄住宅 奔向商業
“住房受限制,那就找門面房吧。 ”不少投資客躍躍欲試。李雷軍也后悔當初在投資房產時沒有注意商住結合。李表示,“相對而言,商業地產因為不在新政調控范圍內,的確迎來了機會。包括門面房、寫字樓、酒店式公寓等。不過,這里面也有區別,有特質的商業項目會更受關注。 ”
一些老牌溫州投資客表示,溫州資本不可能因為調控而放棄對利益的追逐,他們并不怎么碰股票,尋找一些優質的商業地產項目是他們當下的首選。他們認為,與住宅相比,商業地產對投資的專業度要求較高,因此也很考驗投資者眼光。
二三線、海外成新寵
資料顯示,在地產新政出臺后,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狀況:資料顯示,4月19日到25日,在其監測的35個城市中,21個城市成交量環比下跌,其中,包括上海在內的一線城市市場觀望氣氛日益濃厚,而部分二三線城市的交易仍然活躍。
借著這個形勢在政策調控下,有些組合的投資客仍然在 “逆勢抄底”,新政似乎對他們并沒有起到打擊的作用。相當一部分投資客開始轉戰二三線城市。據鏈家地產市場部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表示,目前全國已有不少投資客轉向房價相對較低的二三線城市。武漢、沈陽、重慶等城市都成為了要搶占的市場。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也成了撤離一線城市的“炒房團”的另一個陣地。李雷軍表示:“現在是在美國投資買房最好的時機,我們每個月都有組團去美國看房。既可以為孩子今后留學做準備,也可以等房價漲上去后賺差價。 ”
鏈接
從源頭上堵住炒房者的資金來源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日前表示,遇到炒樓的情況,銀行有權不貸款,你有錢,你自己買去。現在人民銀行有一個信息系統、有一個誠信系統,還有一個負面名單系統,這些都可以共享,通過這些系統來監管“炒樓”者。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增加風險意識,不對投機投資購房貸款,如無法判斷,則應大幅度提高貸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加大差別化信貸政策執行力度。文 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