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合作建房第一人的“藍城夢”
盡管合作建房“屢走麥城”,但于凌罡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這些年來,在他心里,建設“藍城”的想法越來越清晰。同時,他也很明白,僅靠個人的努力并不能使“藍城”的理想變為現實。不過,他愿意用一輩子去靠近這個似乎遙不可及的夢
于凌罡并不承認自己失敗了。和《法治周末》記者相對而坐的他,皺著濃眉自問自答:“失敗和不成功一樣嗎?不一樣的……失敗就是以后都做不成了。”
5月13日,于凌罡在某網站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惹眼———“我錯了,對不起,請罵我”。他寫道,“由于我個人的能力離大家的期望相差太遠……絕對沒本事蓋出每平方米2000元的房子賣給大家”。
這篇博文發表后不久,點擊率接近兩萬,媒體也對他“網上道歉”進行了報道。
作為北京合作建房第一人,于凌罡幾年前就受到眾人的關注。2003年12月,他在十幾家網站上發帖,希望把想買房的人組織起來,合作建房,“自己做自己的開發商”。他認為,與買房相比,合作建房會使購房成本大大降低,比同樣的商品房便宜30%至40%左右。
幾年過去了,于凌罡沒能蓋出他理想中的樓,但他并不打算放棄。“我是個很執著的人,金牛座的。”他說,自己一定會堅持下去。
“我向你保證!”談話間,于凌罡突然向椅背靠去,表情依舊嚴肅。
新聞人物:于凌罡
這位北京青年率先提出了一個幾百人合作蓋樓的設想。于凌罡原本是聯想集團一位籍籍無名的技術工程師,但自從他提出個人集資建一座住宅樓的計劃后,他頓時成為房地產業內的熱門人物之一。
于凌罡企圖以個人力量推動整個社會機器前行卻總是力不從心。于凌經歷過東四十條1號地、芍藥居甲2號地、工體4號地、大屯地塊以及花園北路25號地的拿地失敗。合作建房者拿地失利已經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規律。于凌罡被視作一個有點作秀并帶有悲壯色彩的角色。
算出來的方案
于凌罡常寫博文,不過這并未占據他多少時間。“我寫得很快”,他說。
透過博文,明眼人不難發現于凌罡絕不是個自認為“沒本事的人”。恰恰相反,即使在“道歉”的文章中,字里行間充滿的并非歉意,而是對一些“合作者”的失望———“大家想要的只是結果”。
2006年11月15日,溫州合作建房組織委托某房地產開發公司以近1.05億元的價格在溫州市拍得一塊土地。趙智強是這個組織的核心人物。據他測算,房子蓋好以后,造價大約是每平方米5300元。彼時,周圍新開發的樓盤,售價已經在一萬元左右。
但至今,趙智強的房子也沒能建起來。
于凌罡對趙智強的博客一直保持關注,盡管在他眼里,趙智強大有“抄襲”自己的嫌疑,“有些不爽”。不過,趙智強之所以未能成功,于凌罡覺得是因為這個溫州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能得知合作建房的一整套方案。
“合作建房這件事,換別人是做不成的。”于凌罡對《法治周末》記者說。盡管他的運氣似乎還不如趙智強———奮斗幾年,土地也沒能“拿到”一塊。
不過,于凌罡的能力并不是為所有人認可。事實上,在他的一個博客里,經常有些人跳出來指責他,言辭很是激烈。對于這樣的“不速之客”,他有時會進行文字上的反擊。
于凌罡確實喜歡用數字來發現并說明問題。因為家庭貧困而未能上大學的他,對數字很敏感。“念書時,我的高數、線性代數、概率論都不錯。”他說。
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為了證實合作建房的好處和可行性,于凌罡飛速地在紙上做著計算。一邊算,他一邊提醒記者不要走神。“你可能從沒算過這么大的數字吧!”
最后,他得出了兩條結論:一是北京市有足夠多的地讓百姓居住;二是房價完全可以降到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價格,同時政府和房地產商也會“高高興興”的。
而令于凌罡最為自豪的事情,可能是自己的合作建房方案得到了官方和科學界人士的認可。一位科學界人士曾評價他“很有想法”,并鼓勵他要堅持下去。
不過,即使有再多數據佐證,有再權威的專家支持,合作者也并不都買于凌罡的賬。最讓他傷心的是,很多人只在乎他們什么時候能夠住進低價的房子,卻并不愿意為此而努力———有人曾對他說,“什么時候蓋出每平方米2000元的房子賣給我們,我們就承認你是英雄,否則你什么都不是……”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