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紅木,如坐錢庫。”紅木家具出身名貴、質量優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家具中的佼佼者。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期,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普遍重視室內裝修和家具購置,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對紅木家具更是情有獨鐘。但是市場上名為紅木的木材真偽難辨,十分混亂,這種“紅”透家具城的情形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從今年9月1日起,《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將正式實施,據專家介紹,這個新標準將用“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統稱具有紅木文化內涵的家具,除了原《紅木》標準的33個珍貴稀缺樹種或明清以來傳統家具所沿用的部分樹種外,還把《中國主要進口木材名稱》標準和《中國主要木材名稱》標準(含有隱心材)的名貴或優質進口木材,列入紅木家具文化的范疇。而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標準還規定,銷售的紅木家具必須標明產品名、木材、輔料、木材產地、質量等級、涂料、規格等等。有識之士指出,該標準等于為“紅木家具”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
當前市場上“紅木家具”的稱謂和規范起源于我國輕工行業標準QB/T2385-98。該標準前言部分有以下內容:“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紅木家具僅為其中一部分)作為中國傳統的實木工藝家具,歷史悠久,做工講究,是我國的一件瑰寶。”由此人們知道,“紅木家具”只是“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的一種,它是由規定的主要使用某些木材樹種的名稱命名和標記的一個家具種類。那么,主要使用哪些木材樹種可以命名為“紅木家具”呢?在即將實施的《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中有明確劃分和界定。也就是說,只有以標準中提到的樹種為主要使用木材的家具,方可稱之為“紅木家具”。
據中消協近兩年的統計,紅木家具市場合格率僅為40%,消費者對紅木家具的投訴呈逐年上升之勢。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紅木家具的消費者來說,極少有人具有識別紅木材質的專業知識,很難搞清楚所購家具材質的真偽。一旦發生消費爭執,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僅憑一些有關機構出具的家具材質檢測報告,往往難以獲得法律的認可。一些不法廠商正是鉆了這個空子,在家具的用材標注上大做詭秘文章。針對這一現象,有關專家一致認為,新標準的出臺,對紅木家具市場的混亂現狀,將會起到辨偽識真、撥亂反正的積極作用。
紅木家具市場振蕩不可避免
相關鏈接
珍愛到收藏、從收藏變投資、從投資變投機,最后再瘋狂炒作,直到價格一落千丈……郵票、蘭花、普洱經歷的命運,現在落到了高端紅木家具身上。2007年年底開始,一路看漲的紅木家具身價暴跌,不少投資者在近5個月的時間里,跟著手中的紅木家具在市場上坐了一回過山車。
廣東紅木市場海南黃花梨從2006年的每噸50萬元,漲到了每噸250~270萬元,一年內價格漲了5倍多;印度紫檀則從每噸30萬元漲到每噸70萬~80萬元/噸。
2007年年底開始,隨著原材料的稀缺神話破滅以及市場的趨于飽和,小葉紫檀木料價格從高峰時每噸75萬元一路跌到了最近的每噸35萬元左右。業內人士承認,2007年紅木市場存在非理性暴漲,小葉紫檀價格近期確實有所回落。
針對目前紅木市場的調整,業內專家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受股市和房地產走勢沖擊而減淡,投資市場趨于謹慎,媒體的相關報道也讓消費者產生了觀望的心理。但專家認為,行業前景依然看好,而目前的市場價格調整或將促進行業洗牌,促進市場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