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出的《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房建設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日前出臺,昨日,參與建設部災后重建研討會專家蘇幼坡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不管是原地重建還是異地重建,一定要建在安全地方。
重建要選擇安全的地方
蘇幼坡昨日說,重建應該選擇安全的地方,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被專家們所認同!秾t》在規劃選址部分的首句就是,“應避開地震斷裂帶、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洪、山洪等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影響的地段;并應避開水源保護區、水庫泄洪區、瀕險水庫下游地段”。對于安置房《導則》規定,每套建筑面積控制在15~22平方米。
雖然受災地區屬于地震多發帶,但在這樣不穩定的地方也是有一些安全區域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滑坡協會成員殷躍平曾稱,這些區域被形象地稱為“安全島”,是由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就是指地質構造相對穩定的區域。
蘇幼坡說,怎樣找到這些安全地方?如何在不夠安全的地方進行建設?解決這些問題目前在技術方面是能夠辦到的,只是人工成本較高。
重建大前提是要明確建設標準
據《中國建設報》報道,對于災后重建,重慶大學建筑學院規劃系副主任、副教授楊培峰提出,無論是臨時居民點的建設,還是以后城市或者村莊的建設,一定要堅持一點:自然災害要素一票否決,在有地質隱患、地質次生災害影響的地區,千萬不能建。
目前,四川的基礎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是30年前唐山所不能比的,蘇幼坡認為,災區完全可以達到規劃目標,但重建必須在各種標準已確定的前提下進行。比如,對于四川省,國家規定的抗震建設標準是按7度烈度來設防的,但這次地震的烈度達到10~11度。現在需要論證那些標準已經不適合了,是否需要重新調整等。
“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抗震烈度標準的確定、采用什么樣的結構設計,還有大家很關心的學校重建,這些是很難定的。要從國家層面出發考慮,除了災區以外的很多地區都需要重新考慮。”蘇幼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