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將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使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產條件達到和超過災前水平,并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做好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強調要把恢復重建城鄉居民損毀住房擺在突出和優先位置。
城鄉住房
四川災區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目前仍在不斷進展中。
根據《意見》,城鄉住房的恢復重建將是重中之重。恢復重建工作將針對城鄉居民住房建設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政府補助政策。對于可以修復的住房,要盡快查驗鑒定,抓緊維修加固;對于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學選址、集約用地、合理確定抗震設防標準,盡快組織實施。
《意見》指出,要優先安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嚴格執行強制性建設標準規范,“將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筑”。
具體規定要求,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農村地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技工)學校原則上建在縣城,初中建在中心鄉鎮,小學布局相對集中。
據新華社報道,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全國醫院院長高峰論壇上,專家著重圍繞“醫療建筑用房的防震”進行了研討,并呼吁“醫療建筑設計在總體上達到抗震8度的基礎上,應研究把主體結構受力點、結合點等重點部位抗破壞力擴大到9度、10度以上”。
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
《意見》針對災區恢復重建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予以明確規定,指出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政策和就業需要,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機結合,合理安排受災企業的原地重建、異地遷建和關停并轉,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同時,要加快恢復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能力;加大旅游業恢復重建工作力度;引導各類企業適度集中布局,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土地節約使用和環境綜合治理。
河北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抗震防災分會副會長蘇幼坡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應注重把災區放在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整體考慮,同時要統籌考慮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