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多地的樓市價格出現松動,開發商的日子似乎是一天比一天難過。尤其是到年底,很多開發商都有大筆要支付的建筑和材料費用,由于實在拿不出錢,大連一些開發商甚至開始用房產抵債。(11月13日“中國廣播網”)
“小雪”未至,而房地產業已提前進入“大寒”。一面是,今年全國要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一面是,全國潛在庫存商品房100億平方米壓頂樓市;而且,中央政府房地產調控基調已從“抑制快速上漲”變成“回歸合理”。可以預見的是,2012年春節前后到上半年,“四面楚歌”之中,相當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將“資金斷流”。所以,并非杞人憂天,筆者建議各地政府,應及早預防房地產業“欠薪潮”。
“壺是借來的,酒是賒來的”,多年來,房地產業愛玩“賒借”,特別是在建筑上,多是建筑單位先墊資工程款。而2012年春節,很有可能,對于不少建筑企業職工來說,由于房產商的“上游 (論壇)斷流”,面臨大范圍的“欠薪潮”。
“大連一些開發商甚至開始用房產抵債”,這還算厚道的;前不久,有消息說,僅安徽有合肥、六安的房產商因資金鏈斷裂而逃跑了。所以,2012春節前后,一旦遇上諸多房產商“跑路”,建筑商拿不到工程款,他們拿什么去支付工人工資?
未雨綢繆,及早預防房地產業“欠薪潮”,各地政府須“兩有”:一是“心中有數”,一個地方,有多少家樓盤正在“開發”,共有多少建筑企業及多少職工,這些建筑企業是不是在按時發放工資,其中有無拖欠?對此,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應該有“一本清冊”;二是要有應對“欠薪潮”預案。不說房產企業“跑路”,退一百步說,即便是房產商 “用房產抵債”,有了房,在“買漲不買落”的當下,建筑商接手的房產也不一定就能及時出手;所以,不僅要求建筑企業要有足夠的 “工資保障金”,地方政府也要有“墊付企業欠薪”的準備金。
凡事預則立。見事早,并措施有力,2012春節前后,建筑行業就不至于發生討薪的“鬧訪”、“堵路”等群體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