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國家發改委發起針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壟斷調查后,電信業一時間備受詬病,但幾大電信運營商把持這個市場的壟斷格局仍未打破。這也為民資進入電信業在無形中設置了“玻璃門”。
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一位專家指出,盡管民資進入增值電信服務等領域將是大勢所趨,但“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對民資而言仍面臨具體的操作困難,加快民資進入基礎電信業的法律法規有所缺失,沒有法律的保障,開放就沒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而對于有望率先放開的通信工程建設領域,也有人認為,由于民資企業遵循的行為規范標準較低,“在工程、財務、管理等方面,均低于運營商標準,勢必對一些行業規范造成影響。”提出這種看法的人士表示,這事實上不是擔心,而是既成事實。
此外,民間資本在市場操作上的潛在靈活性,也會對已經被流程和制度束縛住了手腳的運營商帶來競爭的不利地位。
“運營商在和民資合作方面,有一些已有的經驗和成熟的模式,進一步開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運營商目前要做的,就是尋找到在政策和市場發展之間的平衡。”一位運營商人士表示。
在這位人士看來,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也將是一個較復雜和艱難的事情,在國有電信運營商資本、市場和技術高度集中化的背景下,民營資本試水參股恐怕還有一定難度。
中國物聯網產業協會秘書長柏斯維也認為,在具體操作上并沒有那么容易,很多壟斷行業包括電信業在內,在資金上、管理經驗上有著很多的積累,民資一時很難參與進去。通過資本參股形式進入這個領域,首先要從學習開始,然后加強行業監督,最后慢慢走向成熟、發展的過程。
未來電信制造業和增值業務會逐漸開放,但現實的問題是,基礎電信領域的開放仍然較難。
“目前的現狀則更可能傾向于基礎電信業務,即使放開讓更多民營資本進來,大投入、回報慢的特點也會使民資難以發展。但現在國家對牌照發放控制嚴格,民資進入只能攤股,操作難度較大。”電信業綜合性門戶網站飛象網CEO項立剛指出。
盡管電信運營商對于“新競合對手”有著較深的顧慮和擔憂,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電信運營行業本身的技術和產業壁壘森嚴,且市場化相對比較徹底,年輕甚至幼稚的民資進入者,顯然要面對更多困難。
“開放電信基本服務網絡,創造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是一個先決條件,這次,主要只允許移動轉售業務,說明我國的固網運營商雖然市場集中度高,但資本和技術的集中度仍很脆弱,開放的環境仍存在各種缺陷和不足。”上述電信業民企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