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家公司,真的做成開放平臺老大了,大部分電腦用戶都從它的平臺上下載各種軟件,辦公的,娛樂的等等。這家公司,這個平臺,就等于占領了電腦,其作用甚至比操作系統還要重要。
這叫什么?很簡單,完勝!
于是宏觀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小公司玩產品,江湖大哥改玩平臺了。
跑馬圈地,共贏旗幟下“不見硝煙的戰爭”
有人說,和和氣氣的,真好。
這話說早了,要說大佬們打著共贏的旗號圈地,而這后面卻掀起了新一輪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還是我們剛才說的那比喻,超市之間也有競爭啊。沒準哪天誰把誰擠倒了呢。
于是,我們看到,表面和氣,背后下刀子的事兒也不少:比如多玩網CEO李學凌(這哥們當年也是個名記)跳出來說李彥宏陰他,把他的核心業務yy聊天列入黑名單,因為和QQ語音競爭;新浪微博也拉了一串黑名單,因為這些應用商同時推廣別人家微博,百度和淘寶含蓄一點,優先推廣自己旗下公司的產品等等。
這么一看,開放平臺雖然是大勢所趨,其實各家大佬也多少有點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意思。真觸及到各家利益了,也心疼,心里也有疙瘩。
開放的趨勢下,潛規則不少,明規則缺失!
開放思想,中國互聯網“hold”住嗎?
其實,每個人對開放有著自己的理解。馬化騰說:開放是能力,過去是生意,現在是生態;周鴻祎說,開放是創新,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搜狗的王小川說的好“開放是心態”,要開放就要相互坦誠信任,別心里都跟防賊似的。
Facebook創始人馬克 扎克伯格說“我只想讓世界更開放”;Twitter的創始人扎克 多西說“互聯網上最有趣的產品不是創造新技術,而且將這些技術融合在一起!
聽了這些,我倒覺得,這就是中國式開放面臨的挑戰。中國商人有個不好的習慣:“見著慫人壓不住火,見著實惠剎不住車”。這個現象滲透到經濟行業的各個領域:比如做實業的,看到資本,房地產掙錢,一個沒憋住,把老底兒都翻出來了,咱也炒股去,咱也買地去,結果一度造成了產業空心化的危機;互聯網行業也是,比如:當年團購,社交火了熱了,有些互聯網大佬一看:能賺錢,呦嗬,你們這實力都能做,那我比你有錢,我更得做;沒人?高薪挖。沒經驗?國內外,邊抄邊學。這種情況,是開放時代最要不得的。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互聯網格局從今年開始,必從板塊化走向網絡化,開放平臺讓網絡公司織成真正的互聯網。這是一個契機,也是中國互聯網人、網民用戶重新去審識互聯網的時候。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互聯網世界的規則、文化將得到重鑄。周鴻祎在互聯網開放大會上曾經表達了這么一個意思:“中國互聯網公司,僅僅是到納斯達克批量上市,崩錢,圈幾億美金,這不是企業的成功和行業的進步!
關于開放,我同意搜狗王小川的說法,它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和心態。如果說把企業新商業模式比作是為人之“術”,那么開放精神就是做人之“道”?梢钥隙,未來充滿了更精彩的故事:各家互聯網大佬不再是一味各守疆土或你死我活的纏斗,而是充滿了春秋戰國時代那樣的合縱連橫,各種新角色登場,各種新戰術出現,各種新格局的形成。
未來,需要開放的不僅是平臺,而是各家的胸懷和眼光,誰真的海納百川,誰的“開放之道”真的被廣大用戶和行業接受,誰就是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