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18)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生產衛生規范》(GB19304-2018)正式實施。據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信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18)是對《飲用天然礦泉水》
(GB8537-2008)標準的修訂。
在新修訂的標準中,把原標準中加工工藝要求描述刪除,直接在各類天然飲用礦泉水定義中細化表述,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天然礦泉水在水源地附近進行包裝等要求。
新國標的實施,是否會對消費者和飲用水企業產生影響,天然礦泉水未來發展如何?
新舊標準對比與舊國標《飲用天然礦泉水》
(GB8537-2008)相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
(GB8537-2018)主要修改了以下內容:
原料要求、部分感官要求、部分限量指標以及微生物指標。將“色度”指標限值由15度降低到10度,將“渾濁度”指標限值由5NTU降低到1NTU。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和我國行業實際情況,刪除了礦泉水源水中對錳、耗氧量的要求,刪除了界限指標中的碘化物指標。
考慮到作為天然礦泉水的深層地下水不易受有機物污染的實際情況,結合行業調查數據,耗氧量指標進行了下調,指標限值由3.0mg/L降低到2.0mg/L。
對大腸菌群和銅綠假單胞菌的要求及采樣方案的規定,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GB19298-2014)基本協調一致。
同時,將糞鏈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的要求修改為5個樣品均不得檢出。
細化了四類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定義,修改了水源要求。
原標準中涉及的亞硝酸鹽、硝酸鹽、砷、鎘、鉛、汞污染物指標不再單獨規定,要求直接符合GB2762的規定。
據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信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生產衛生規范》代替原食品衛生標準《定型包裝飲用水企業生產衛生規范》(GB19304-2003)和《飲用天然礦泉水廠衛生規范》
(GB16330-1996),修訂后的標準適用于飲用天然礦泉水、飲用純凈水、其他飲用水。
而與GB19304-2003和GB16330-1996相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18)主要變化如下:
增加了源水采集衛生要求及加工過程微生物監控程序指南等內容,修改了水源的衛生防護要求,修改了廠房和車間、設施和設備要求;按照GB14881調整了標準結構;修改了適用范圍,適用于所有品類的包裝飲用水,修改了術語和定義;增加了源水采集衛生要求,增加了生產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要求,增加了附錄A“包裝飲用水加工過程的微生物監控程序指南”。
標準的早期亂象記者早期在北京調查了市面上公開售賣的瓶裝水,調查顯示,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15家水企業中,共有19種瓶裝水產品。
除農夫山泉執行的是浙江地標外,有8家執行的是天然礦泉水國標,4家執行的是純凈水國標。
也就是說,19種瓶裝水共采用了9個不同的標準。
天然水、天然礦泉水、純凈水等等,商家包裝的眾多瓶裝水概念,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同時,每種標準背后存在的隱憂,讓人對瓶裝水質量生疑。此外,印刷在瓶子上,理應公開告訴消費者的企業標準,均稱為“商業機密”,這些攸關健康的數據,公眾無從得知。
1.包裝飲用水標準。
我國目前存在食品質量標準與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并存的局面。包裝飲用水國家標準有4項,分別是:GB8537《飲用天然礦泉水》,規定了飲用天然礦泉水的質量和衛生要求;GB17323《瓶裝飲用純凈水》規定了瓶裝飲用純凈水的質量要求;GB17324《瓶(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準》規定了瓶(桶)裝飲用純凈水的衛生要求;GB19298《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了除瓶(桶)裝飲用純凈水之外的其他包裝飲用水的衛生要求。
2.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
配料標注混亂依云、雀巢和藍澗,產品標簽配料標準為水,匯源和火山巖為礦泉水,還有的配料為天然礦泉水。此外,天然礦泉水國標GB8537-2008中,亞硝酸鹽的含量為mg/L≤0.1,相比瓶裝水國標中的亞硝酸鹽含量mg/L≤0.005,高出兩百倍。不過,專家表示,該標準符合國際通用標準。
3.純凈水(國家標準)。
純凈水酸性被指不健康瓶裝純凈水國標GB17323,對比瓶裝水國標,缺少毒理性物質鎘的指標。
而其PH值為5.0~7.0,超過自來水6.5~8.5的范圍,使得水質呈酸性,純凈水也被認為是酸性水。此前有專家質疑,長期飲用酸性水質對健康不利。
瓶裝水中的“走量王”
盡管天然礦泉水的價格普遍高于普通飲用水,但其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等賣點,則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
近日,記者在走訪北京市幾家大型超市和中小型便利店時發現,超市里的瓶裝水價格在1~23元不等,而3元以上的以天然礦泉水為主,其中進口礦泉水的價格多在10元左右。據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員介紹,購買進口天然礦泉水的消費者并不是很多,走量的主要是國產天然礦泉水。而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查詢天然礦泉水發現,巴黎水、圣培露等國外知名天然礦泉水品牌,單價基本在20元一瓶左右,月銷售均達上千。
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中國的包裝飲用水銷量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快速增長。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程毅介紹,2018年全國飲料行業銷售收入達到1.8萬億元,其中包裝飲用水達1萬億元,首次超過飲料產品。包裝飲用水的銷量逐年遞增,在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需要求下,包裝飲水正處于朝陽行業,未來可期。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瓶裝水預計將實現10%的增長,并突破52%的飲料行業占比。到2020年,我國瓶裝水行業市場規模有望創造新高。
新國標定義下的天然礦泉水業內人士介紹,天然礦泉水和普通飲用水的區別重點就在于水源。然而在成熟的飲用水市場中,礦泉水占比一直很高,天然礦泉水等高端水市場相對發達。
記者了解后發現,天然礦泉水價格普遍居高,在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中不難找出高價的原因。
本次新國標,細化了四類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定義;修改了水源要求;加嚴了感官要求,將“色度”指標限值由15度降低到10度,將“渾濁度”指標限值由5NTU降低到1NTU;修改了界限指標,“碘化物”不再作為界限指標;從嚴了個別限量指標,將“耗氧量”指標限值由3.0mg/L降低到2.0mg/L;加嚴了微生物要求。與普通瓶裝水相比,天然礦泉水更是要求在原地罐裝,其生產成本自然變高。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在國際上,礦泉水是最貴的,因為礦泉水具有稀缺性和水種優勢,并且在質量要求方面比較嚴苛,因此有些天然礦泉水比牛奶貴。
隨著消費升級,中國的消費者飲用水習慣逐漸對標國際。而新國標的實施,正是為整個中國礦泉水行業的健康、良性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規范生產提升認知記者了解到,本次修訂《飲用天然礦泉水》對多個指標(感官要求、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的要求更加嚴格,對飲用天然礦泉水生產企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新標準中,刪除標示產品類型的要求,也就是說取消了“含氣和充氣型天然礦泉水”標示產品類型的強制性要求。同時,以后飲用天然礦泉水產品標簽上不得聲稱有醫療作用,要求更加嚴格。對消費者而言,新國標的修訂,影響不大,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產品的包裝標簽。
事實上,由于大部分國內消費者對于礦泉水的認知水平并不一致,目前只有部分高端人群以及知識分子對于水的種類有一定認識,80%的人對于礦泉水這塊認知非常欠缺,天然礦泉水行業仍依賴于政策的扶持、以及行業的科普、宣導。
而隨著國內消費群體對于飲用水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為天然礦泉水的發展也贏得了從認知到認可的發展空間,從這方面來講有助于整個行業發展。未來天然礦泉水,肯定是往高端生產、優質水源以及優質品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