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象叢生,家居業真亂
抄襲抄到家具展,令人啼笑皆非
2012年廣州家具展,“抄襲”風波不斷,成了掐架舞臺:開展第一天,從意大利遠道而來的某家具品牌驚訝地發現,相鄰展館的“孔雀王”家具擺出了和其產品相似度高達90%的床頭柜、床、梳妝臺;第二天,“四海”家具發現,旗下品牌“卡芬達”238系列的酒柜及床頭柜被浙江“藝家百年”抄襲。
3天后,北京“皇家”現代家具又在深圳家具展上,指認江蘇“森巖”家具展出的“巴厘藝術”系列仿冒“皇家·藝之坊”,部分產品甚至還直接使用了“皇家·藝之坊”的品牌標志。
抄襲竟然抄到家具展上,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某陶瓷企業老總無奈地告訴記者,公司研發的新品曾被240多家企業抄襲,他們實在沒有能力一一打假。“國內山寨國外,小品牌山寨大品牌,這幾乎成了行業公開的秘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款新品,從市場調研到設計制作、材料試驗、模具開發,前后歷時至少8-12個月,其間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等成本粗略估計為10萬元左右。除此之外,研發新品還要承擔市場風險,一般只有三四成的新品會盈利。顯然,抄襲者不需要承擔這些成本和風險。
行業門檻低、創新成本高、設計人才匱乏是抄襲成風的根本原因。家居行業技術含量較低,不需要大量資金就可快速投入生產,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部分人唯利是圖,不靜心搞研發,而熱衷抄襲模仿,以致每年國內外各大家居展結束后,半年內類似產品就會出現在市場上。另外,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擁有了超過1000多所的設計類院校,每年有近30萬畢業生,但不少設計院校、設計師與廠家聯系不緊密,與市場嚴重脫節,搭不準市場的脈搏,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了抄襲生力軍。隨著工藝技術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居企業的競爭力大都集中到了產品的外觀設計上。家居產品的款式創新成為現代家居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抄襲之風讓創新企業在蒙受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挫傷了創新的積極性。而對消費者來說,同質化的選擇更是無奈。
取名傍名牌,偽造洋背景
除了抄襲,傍名牌起洋名是家居業的另一個公開的秘密。
近期,大批家居企業被媒體曝出“傍名牌”,甚至直接偽造品牌洋背景。如2000年進入家具行業,原名“雅居”的一家櫥柜企業從2010年起更名為“博西尼”,其目的無非是想傍上業內知名的“博洛尼”櫥柜。
更夸張的例子是“方太廚具”與“方太廚衛”。福建省福安市的羅先生去年3月在當地家電市場選購了一臺“方太”燃氣灶,因為“方太是名牌,價格又實惠,我就趕緊買下了”。誰知,在今年5月26日的晚上,當羅先生一家人在餐廳吃飯時,廚房突然傳來“砰”的一聲巨響,他走進廚房一看,燃氣灶的鋼化玻璃面板全部爆裂,玻璃碎片撒了一地。“幸好當時沒人在廚房,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事后,羅先生找出燃氣灶的保修卡和說明書,撥打廠家電話報修,電話卻一直無人接聽。無奈的他去找經銷商討說法,但對方以“保修期只有一年”為由拒絕提供免費維修。“方太燃氣灶不是一向承諾5年保修的嗎?”羅先生沒想到“方太”不但質量差,服務也這么差,一氣之下就到當地媒體投訴。媒體記者根據羅先生提供的產品說明書,撥打上面所留廠家電話。好不容易有人接聽了,接聽者卻否認這是“方太”的售后電話,而自稱是一家由德國企業控股、名為“珍的電器”燃具公司的業務電話。這份產品說明書上所留的其他聯系方式均為空號,公司地址是“香港中環城皇后街”,而非方太公司所在地“寧波慈溪市”。隨后,通過方太官方網站全國統一服務熱線,記者與售后客服部門取得了聯系。經查詢,其售后服務系統中并無羅先生的安裝記錄。仔細比對后記者發現,真正的方太公司全稱應為“寧波方太廚具有限公司”,英文標識為“FOTILE”,而羅先生所購的“方太”燃氣灶說明書顯示,該燃氣灶由“寧波方太廚衛有限公司”生產,英文標識為“FOlitee”。一個是“方太廚具”,一個是“方太廚衛”,一字之差,普通消費者哪里能注意到。
除了愛取與名牌近似的名字,還有企業愛在廣告中偽造洋背景。前不久,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北京辦事處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的3批共30個“偽意大利品牌”名單中,薩博SABO廚具、嘉加夢JAJEMON、以賽亞ISAIAH等多個家居品牌赫然在冊。這些在中國注冊、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的品牌,卻均在宣傳中謊稱自己有意大利“血統”。#p#副標題#e#
貼牌是生產模式,套牌是惡意行為
普通消費者往往很難追溯到家居產品的來源,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信息的不對等,打起了拿套牌貨調包正品的主意。和正常的貼牌生產不同,套牌是一種惡意行為。所謂正規貼牌指的是,某些品牌沒有自己的工廠,而與專業工廠合作研發和生產,然后貼上自己的品牌銷售。通常這類工廠為多家、而非一家生產,因此產品質量和精細程度會和自身具備生產條件的品牌存在差距。當然,貼牌也有好的,自產也有差的,不能一概而論。但“套牌”則完全是一種惡意行為,即經銷商從正規品牌處拿貨,放在展廳做樣品,而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則是小作坊生產的,這就是所謂的“掛羊頭賣狗肉”。
消費者李先生講述了他買到疑似套牌建材的經歷。李先生在家居市場某品牌展廳選購了龍頭、花灑、水盆、馬桶等產品,但等貨送上門時發現,產品質量和在展廳看到的不一樣,表面不光滑,連接處粗糙,手感也不對。盡管品牌的標識沒錯,他還是懷疑產品被調了包。李先生將產品拿到另一家大型賣場的該品牌專賣店,店員檢查后表示,產品質量存在明顯瑕疵,李先生買到的可能是套牌貨。于是,李先生帶著產品回到當初購買的市場,銷售人員否認套牌之說,只承認該批次產品質量有問題,同意調換。盡管最終李先生調換了產品,但心里仍覺不踏實。
其實,李先生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家居市場中涂料、潔具、地板、櫥柜甚至家具,都有套牌貨混雜其間,令消費者防不勝防。有瓷磚行業知情人士曝料,代理商玩套牌的手法有好幾種:一是店里和倉庫里都是假冒產品,因為瓷磚容易模仿,即使是業內人士有時都很難分辨真假;二是店里展示正品,倉庫發貨時發的是假冒產品;還有一部分經銷商非常狡猾,店里和庫存的產品都是原廠正品,讓仿冒的廠家直接發貨給消費者。涂料市場上,套牌涂料、油漆更多,有人專門到工地上回收品牌涂料用完后的空桶,賣給黑心商家,商家往空桶里灌裝不知名的產品進行銷售。櫥柜的套牌通常表現在,買進別家的產品貼上自己的牌子。比如櫥柜臺面,一般櫥柜廠家生產臺面,有些櫥柜廠家就可能打著知名臺面材料的旗號,卻使用小廠劣質臺面。
某衛浴品牌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套牌一般套的都是知名品牌,在大型正規家居市場,套牌現象很少發生,但是,二三線賣場的情況就不好說了,因為品牌進駐一線賣場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而二三線市場因監管不嚴格,套牌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為什么同一品牌在不同類別的家居賣場會有不同價格的原因。
另一衛浴品牌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調包”多為代理商所為。通常情況下,廠家直營的品牌不會出現套牌現象,因為直營商都是從工廠直接提貨,檢驗起來非常方便,就看產品上有沒有該品牌的標識即可,若沒有,則一定不是原廠生產。但是一般代理商多會銷售套牌產品,其銷售地點多為二三線市場。代理商擺出的樣品都是從原廠進貨,但在實際交易時,代理商很可能已經把產品調了包。
某五金品牌的銷售人員對自己的產品顯得很自信,她說:“我們不會出現套牌現象,因為我們的生產已形成規模,自產自銷就是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不會讓外面的小廠貼牌生產。”該銷售人員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某建材的時候,一定要選專業生產某種產品的商家。比如某品牌專營衛浴,但同時兼營五金件,那么其五金件很有可能就是貼牌制造的,“因為五金件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都與衛浴陶瓷件不同,只能找別的工廠生產,再冠以自己的品牌名稱”。這又分成兩種情況,如果是正規貼牌生產,質量還是有保障的,如果隨意地從小作坊進貨,這就成“套牌”了。
套牌產品比正規產品低將近一倍的成本,不僅質量無法保障,保修也成問題。
知名賣場“被開店”,“官方網店”實為山寨版本近日,居然之家家居賣場在其官方微博上發表公告稱,網上出現個別商戶假冒“居然之家”名義開網店銷售家居用品,并聲明所有網絡直銷店均為假冒。
記者搜索發現,以“居然之家”為名的山寨店不下10家,網店不止引用“居然之家”的名字、商標,更有網店照搬“居然之家”的廣告和宣傳語。記者點擊進入一家名為“居然之家網上直銷店”的網店看到,該店不但店鋪入口處使用“居然之家easyhome”的標識,所售商品也以實木和板式家具為主,價格在2000元到10000元之間,與正牌賣場差別不大。無獨有偶,“紅星美凱龍”、“喜盈門”等家居賣場也沒能幸免,當記者致電其中幾家網店詢問時,網店負責人以肯定的語氣表示他們的店鋪是“實體賣場開通的官方網店”。而實際上,這些賣場都未開通網上銷售業務。
記者在山寨網店發現,產品種類比較單一,每類產品僅有1到2件商品在售。正牌賣場產品則種類豐富,可選擇的品牌多達幾十種。山寨網店所售商品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并非出自實體賣場的知名品牌。另外,網店客服電話均為手機號碼,而非企業座機號。
還有一些企業利用百度搜索大玩“貍貓換太子”的把戲。百度搜索排名是由資金投入多少來決定的,哪家企業花錢多,哪家排名就靠前,致使一些假冒名牌名企的“李鬼”在搜索列表中反而排在“李逵”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