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手機市場已接近飽和,包括“第三屏”電視在內的“智能家居”,正成為新的戰場。
清華同方公司發布了Cloud Can(云罐),試圖通過整合軟硬件資源,以Cloud Can為核心建立自身智能家居生態鏈。
但谷歌、蘋果、百度、小米等玩家都一直未能解決的兼容難題,同樣制約著清華同方的前進腳步。
同方發布首款整合平臺
本月初,蘋果公司發布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跨界進入智能家居領域。由于涉及到物聯傳感問題,蘋果的平臺不能實現對所有家居設備的控制,不過在 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自身標準支持的智能設備控制,如飛利浦Hue燈泡、霍尼韋爾(Honeywell)溫控器、Withings智能鬧鐘。
通過Cloud Can,清華同方公司第一次進入了智能家居整合平臺領域,和蘋果、聯想、海信等公司相關平臺形成了競爭。和Homekit不同的是,Cloud Can如其中文名稱是一個長寬高比手掌大一點的“罐子”,通過這個“罐子”,可以連接智能電視以及清華同方同時發布的智能配件。
“Cloud Can最大的優勢是整合了軟、硬件功能。我們有一些獨有資源,比如說教育資源,硬件的資源,比如金融刷卡、電視,中國芯,就專門做身份證芯片,都是同方的自主知識產權。”一位清華同方人士告訴記者。
兼容問題困擾“智能家居”
2014年年初,谷歌大手筆收購智能溫控系統設備Nest公司,引爆智能家居行業;百度高調入股智能家居企業海眸科技,并擁有了智能路由、智能影棒等多 個智能家居產品,以小米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以及以海爾為代表的傳統家電企業都推出了智能家居類產品。一時間,發展智能家居產業的呼聲日益高漲。
不過,清華同方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智能產品熱潮中,最大的問題是各個單一產品未能形成成熟的智能生態產業鏈,兼容性不強。
相關人士分析,從無線技術到產品物理接口,標準的多樣性導致不同品牌智能家居設備之間相互隔離,形成孤島。一般智能家居企業的做法是采用統一技術標準,或者對硬件兼容性方面達成一定的協議,進行改進和完善,基本上是從“硬”到“軟”的改變。
在開發者大會上,蘋果發言人并未談及智能家居技術標準問題,Homekit實現的前提是第三方硬件設備必須符合“made for iPhone”(MFI)。
Cloud Can搭建生態鏈的做法與Homekit有些類似,即通過整合自身硬件軟件資源、聯合更多軟硬件生產廠家實現。不過,Cloud Can發布會上,清華同方也未談及相關技術標準問題。
“有可能會使用某種國際通行的協議,但不是很確定。”一位接近清華同方的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