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假魚翅”事件,讓市民早已恐慌不已的食品安全,再次聚焦到了高檔補品上面,高暴利、低成本、合成假貨,這些屢見不鮮的名詞一次次的打擊著消費者的熱情。事件自曝光已過去半個月的時間,北京的魚翅市場早已門可羅雀,不少商家的正常經營也遭受了重創,但面對未來發展多數店主都持樂觀態度。是什么讓他們如此淡然?告別了大魚大肉時代,生態保護的念頭深入人心,但過節送高檔補品依然流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是不是都是過節惹的禍?敬請關注中新網生活頻道關于“魚翅”的連續報道。
往年春節前是魚翅的供應旺季,然而今年受到“假魚翅事件”影響,北京多家海鮮干貨市場只能用門可羅雀來形容。近日,中新網生活頻道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大型魚翅市場,發現超過八成店鋪都已關門歇業,還留守的店主向記者大道苦水,部分媒體的報道對自身正常的經營已造成嚴重影響,酒店以假魚翅欺瞞消費者,而商家在出售魚翅時,就表明了是合成魚翅。
超8成店鋪已關門歇業
早上7點,中新網生活頻道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南四環邊上的京深海鮮市場,在二樓的海鮮干貨市場記者發現,魚翅早已絕跡,偌大的市場只有零星的兩三家還在出售。當記者以購買送禮年貨的顧客身份上前詢問時,幾乎所有店家都表示沒有魚翅,年前只會以出售高檔海參為主。
隨后中新網生活頻道記者又來到和京深海鮮市場僅僅隔了一條馬路的聯宏海鮮干貨市場。記者發現,這里的生意更加慘淡。二層以出售鮑翅為主的店鋪,八成以上都已關門歇業,還留守在市場的黃店長說道:“這里的店鋪主要以經營魚翅、鮑魚為主,假魚翅發生后,這里大多數店鋪都關門提前回家過年了。留在這里的也已經不再出售魚翅,我店里的真魚翅如今也沒人買,所以改賣海參,希望能賺一些錢,能回家過個好年。”
暫時避風頭 1個月就能恢復
對于魚翅市場未來的前景,專門經營鮑翅行劉女士向中新網生活頻道記者大倒苦水:“現在魚翅名聲很臭,沒人來買,但我們原來賣的時候也是標明合成魚翅賣的,買家多為酒店。央視曝光后,消費者感覺被欺騙,不再消費魚翅。但高額的利潤都是被酒店掙走了,我店里的真魚翅如今也沒有市場。”(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