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繼投資人電話會議和澄清公告之后,張裕公司昨天(11日)在北京召開媒體溝通會,對媒體報道張裕葡萄酒農藥殘留再度作出回應,懷疑這場風波有幕后黑手,質疑報道存在諸多可疑之處。目前這一風波仍未完全平息,而資本和流通市場的種種表現,也折射出種種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百年老店,張裕剛剛度過自己120年的生日。但周五一則農藥殘留的消息給喜慶的張裕人帶來不少陰霾。一則沒有正式刊發、通過微博預告的報道說,記者把市面上的10款葡萄酒產品送往檢測機構檢測發現,多數產品多菌靈和甲霜靈兩種農藥殘留超標,而張裕產品的殘留值最高,長期飲用可能引發肝癌。
作為在送檢報告上簽字的人,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副院長宋全厚無疑是整個事件中最有發言權的當事人之一。他說,記者送檢的10款葡萄酒,確實檢測出較高的農藥殘留,但并不能確定有樣本來自張裕,而且以往對張裕葡萄酒的檢測,沒有出現不合格的案例。
宋全厚:在我們的跟蹤監測過程中,確實是微量檢出這兩種農藥,都是在微克級,每千克十幾個微克,這么個水平。那跟毫克級的限量先查了幾百倍上千倍,最少也是幾十倍。之所以媒體報了以后消費者引起誤會,就是對量的概念沒一個把握。
目前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中,只有對葡萄,而沒有葡萄酒的農藥殘留限量的規定。張裕公司總經理周洪江說,盡管國家對于葡萄酒中的多菌靈和甲霜靈含量沒有作出規定,但是張裕仍嚴格執行食品標準中有關葡萄的農藥殘留標準,并參照執行更為嚴格的歐盟標準。
周洪江:檢測當中,多菌靈,我們指標高的,也只是歐盟的1/26,最低的,是歐盟標準的1/320。甲霜靈,檢測出的含量最高的,是歐盟標準的1/70,最低的是歐盟的1/474。
國家葡萄酒檢測中心主任朱濟義也指出,在葡萄酒釀造過程中,90%的農藥殘留會自然降解。而目前我們國家規定的葡萄中兩種農藥殘留值上限和其他國家的葡萄酒相當,都是每公斤3毫克。考慮降解因素,我們的葡萄酒上限實際上是0.3毫克,比其他國家更嚴格。
朱濟義:葡萄酒標準沒有,不代表殘留的量可以無限的大。因為葡萄酒里農藥的殘留來自于葡萄。目前根據OIV(國際葡萄酒組織)的檢測標準,從原料到了酒里面,大約是10%。
盡管消息傳出后,張裕公司立刻做出回應,但這一事件給張裕公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現在還影響到其他葡萄酒品牌。
周洪江介紹,消息傳出的當天,公司股價逼近跌停,銷售也遭受沖擊。
周洪江:我們因為網絡比較完整,各地都有經銷商的詢問,個別的商場已經提出來要下架,還有的地方質檢部門提出來索要我們的數據報告。應該說昨天的銷售系統處在一種比較紊亂的狀態,銷售的整個經濟損失評價,通過一段時間能評估出來。
受這一事件影響的不止是張裕,香格里拉秦皇島公司總經理李新宇告訴記者,現在業內有點人心惶惶,公司也從生產、銷售等環節做好風險應對。
李新宇:應該都很慎重吧,我們也在對全國的終端作關注,還沒收到這方面的反饋信息,可能還要過兩天才知道結果。首先我們自己看,從我們的基地、產品來看,還在做細致的調查。
消費者更是異常敏感,有的表示不會再買張裕葡萄酒。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督司副司長畢玉安認為,消費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有點過度敏感了。
畢玉安:都是這幾年事件搞的,過于敏感了。說有農殘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它(媒體)把這個事情這么大地渲染了。它一說有農殘,老百姓當然是不干了。所以就是怎么客觀認識和評價它(農殘)的過程。
輿論甚至聯系起以前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等事件,但其實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和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國家禁用的非法添加劑不同,而多菌靈和甲霜靈是經過注冊、國家允許使用的殺菌劑。山東省葡萄酒研究院朱林研究員認為,對農藥殘留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大可不必聽到殘留就害怕。
朱林:有殘毒、有殘留并不可怕,而是要把殘留控制在維持人體健康的水平上。因為在現在,我們農業大面積生產,如果不使用農藥,大部分是不可能的。
就在這份存在疑點的檢測報告攪得葡萄酒市場人仰馬翻的時候,輿論中間也開始出現對送檢程序的困惑和疑慮:到底哪些機構可以送檢,能夠發布檢測結果?
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副院長宋全厚介紹,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抽檢,有統一的信息發布渠道,但是社會委托的檢測,就沒那么嚴格規范。
宋全厚:社會來送樣,當然我們也是接樣。但是這個檢驗我們只對你送來的樣品負責。至于說樣品其他的屬性、真實性,包括樣品來源,由送樣人決定。報告最后的用途,由委托人去用,剩下發布,那就是誰發布誰負責。
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何計國副教授也強調,盡管社會可以發布食品的檢測結果,卻沒有解釋權。
何計國:(送檢人)發布檢驗結果可以,但是解讀是不是安全是不行的。比如可以說這個數是多少,但是不允許說這個數不安全。因為現在很多食品某一項超標并不意味著不安全,這需要專家評估才能說的。
具體到張裕的案例中,這意味著媒體并不能做出農藥殘留可能將引發肝癌的解讀。(記者黃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