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以黃金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全面大幅上漲。伴隨稀缺資源投資價值日益獲得認可,市場投資的“資源熱”并未降溫。伴隨中國的發展、全球經濟的加速和資源硬約束時代的到來,資源的稀缺成為了一種常態
從上月中旬至今,老鳳祥先后兩次出現在陜西和山西質檢局通報的貴金屬質量不合規“黑名單”上,連續曝光引發了投資者對這一老字號商譽的擔憂。
產品虛標純度上黑榜
公開資料顯示,3月23日山西質檢局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通報顯示,老鳳祥64個批次的貴金屬飾品中共有14個批次不合格,抽樣不合格率為21.87%。
報告顯示,不合格品主要質量問題分為兩種,一是標識不合格,主要表現為貴金屬飾品上未標明廠(地)址、產品執行標準、產品配飾的含金量、產品中文名稱等;二是質量不合格,主要表現為貴金屬飾品含金量不足、貴金屬配飾含金量不符合標準要求。其中,老鳳祥旗下的新絳縣老鳳祥銀樓經銷的標簽為“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生產的999‰老鳳祥牌千足金吊墜”,經檢測僅為足金吊墜。
據了解,幾乎所有國內珠寶企業都陸續登過工商部門的“黑榜”,從去年底至今,多家知名珠寶首飾品牌被有關部門檢出質量問題。去年11月份,廣州市工商局檢出香港周大福、金六福、金鳳祥、謝瑞麟等珠寶知名品牌存在質量問題,貴金屬商品不合格項目主要為飾品質量、印記、貴金屬純度、有害元素等。
而老鳳祥股份有限公司隨后于3月30日發布了一則說明性公告。公告稱:近日,《中國財經網》《證券日報》《青年報》等媒體刊載了題為《老鳳祥多地爆出“質量門”,珠寶首飾行業以次充好成“潛規則”?》及其他相關報道。對此,公司高度重視,責成控股子公司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立即啟動核查程序,詳細調查發生在山西、陜西等地的“老鳳祥”產品質量問題,積極回應質量監管部門、消費者及媒體的關注。
公告還顯示,老鳳祥方面已向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復檢申請。另外,經陜西省質檢局委托的陜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復查,同批次產品全部合格。此外,山西省出現的產品問題為標簽打錯,反映出旗下個別連鎖店在操作程序及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行業地位或將不會改變
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由創始于1848年的老鳳祥銀樓發展沿革而來,其商標“老鳳祥”的創意,也源于老鳳祥銀樓的字號。老鳳祥銀樓是國內唯一一個相傳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百年老店。
記者了解到,中國開放黃金貿易后,眾多香港品牌涌入內地,隨后歐美品牌亦步亦趨地分食黃金珠寶高端市場,老字號國企老鳳祥在競爭壓力下被動調整經營方式,近5年時間,逐步將經營中心由原來的黃金貿易轉向終端銷售。
廣發證券認為,老鳳祥公司產品為金銀珠寶飾品,其影響遠小于涉及民生的食品安全問題,而且多數珠寶企業均發生過產品質量問題。“公司已經徹查此事,并表示會在今后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以避免出現類似情況的發生。”經了解,公司一季報經營情況較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左右,凈利潤增速在20%-25%,我們預計公司12和13年EPS分別為:1.59和2.05元,目前12年估值水平為18倍,對應13年估值水平僅為14倍,估值較低,維持“買入”評級。
老鳳祥最新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加盟連鎖專賣店和總經銷代理的銷售收入所占比例大致在44%和50%,而自營銀樓的收入占比很小,只在6%左右,并以每年新增100家連鎖加盟商的速度拓展與提升老鳳祥的品牌知名度與市場占有率。報告同時表示,而前兩者的毛利率要遠遠低于自營銀樓的毛利率。因此,老鳳祥在北京、沈陽等重點城市進行嘗試,打造老鳳祥精品旗艦店,逐步提升自營銀樓的銷售占比。
有券商分析師由此認為,老鳳祥會受到質量事件影響,但目前行業地位不會改變。老鳳祥預計2011年收入211億元。
黃金股后市難樂觀
近期金價呈現震蕩盤整走勢,有券商行業分析師指出:“從以往情況看,黃金股受期貨市場聯動機制影響較大,特別是金價單邊波幅50美元以上將會直接影響到黃金股的走勢。就黃金股后市看,其走勢主要看期貨市場表現,短期看,認為包括黃金在內的貴金屬概念股皆不容樂觀。”
不過,多家機構對金價表示看好,Sharps Pixley首席執行官Ross Norman稱,一旦印度珠寶商罷工結束,珠寶店重開時累積的實物需求對衡量亞洲實物需求狀況極其重要,這些需求將為金價提供堅實支撐。此外,中信建投期貨研究所分析師認為:從中長期看,認為黃金價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歐美債務危機不解,下半年美國經濟可能增長放緩并且美聯儲或推出更多量化寬松措施,甚至歐盟版的量化寬松也極有可能發生,導致紙幣貶值趨勢持續。再加之國際局勢動蕩,黃金的避險需求持續將飆升,故金價震蕩上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另一位分析師則表示:“目前美元指數升高和對歐債危機前景的擔憂會加大黃金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并退場,另外,多家央行亦大幅減持黃金儲備,這也不利于金價后市走向。”
數據則顯示,2012年以來,以黃金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全面大幅上漲。伴隨稀缺資源投資價值日益獲得認可,市場投資的“資源熱”并未降溫。伴隨中國的發展、全球經濟的加速和資源硬約束時代的到來,資源的稀缺成為了一種常態。業內人士由此表示,中國經濟高增長也帶來資源緊缺時代,經過近2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資源依賴度也逐步提高。中國的需求因素成為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而世界的工業化進程也進入了一個加速時期,對資源的消耗持續增強。據統計,全球資源的可消耗年限大概在50年之內,資源稀缺的矛盾開始越發凸顯。
交銀資源基金經理鄭偉輝分析認為,從需求來看,以新興市場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天然資源的需求十分強勁,新興市場的人均資源消耗量相對于發達市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隨著新興市場的人均財富的增長,這種差距會逐漸縮小,在人均的資源消耗上,新興市場仍存在結構性的上漲趨勢;而從供應面來看,多數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且現在更大比例的資源需要在更具政治風險與形勢更復雜的地區開采,開采的成本也呈上升的趨勢,來自供應面的制約因素將長期存在。因此,資源供應面的制約因素和需求面的持續增長的矛盾使資源投資仍具備長期的投資價值。
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基金經理余廣進而表示,選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好公司持有是更為合適的策略。他認為,注重個股的價值判斷,如盈利能力、管理層、估值水平等核心因素并重點考慮相對估值優勢,以及行業趨勢更為重要。而對市場本身,余廣判斷從整體環境來看,目前國外經濟已觸底,而國內經濟仍在走弱過程,預計二季度政府仍有可能采取降低存款準金率的方式來舒緩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從較長的眼光來看,中國經濟過去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都沒有喪失前進的動力。因此大盤跌過前期低點的可能性并不大。(中華工商時報 記者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