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田妞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深入人心,現如今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是父母、祖父母心中的金疙瘩。為了求得一個健康的寶寶,選擇一家資質好的醫院進行產前檢查,似乎成了每位準媽媽必不可少的課程。而剛剛榮升為準媽媽的我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半個月前,就在家人的督促下開始著手選擇醫院。作為沒有生育經驗的初產婦,知道自己“有了”,當然是非常欣喜和略有慌張。在網絡資源的幫助下,我查到北京市婦產醫院是專業性強的公立醫院,據說第10億和第13億中國公民都降生在此。于是,我便心向于此。
4月29日中午,在一位已經升級為人母的同事陪伴下,我們來到了位于團結湖附近的北京市婦產醫院。剛一進大門,我便被醫院干凈整潔的環境吸引了,心里暗喜沒有選錯地方。
掛號大廳的4個窗口前,除零星一兩個人不知在辦理什么手續外,并無他人。湊近一看才明白無人的原因,原來掛號窗口已經亮出了“產科無號”的字樣。
我忙走到大廳中央咨詢臺詢問:“請問產科怎么沒號了?”
“你現在來,還想掛上號!”負責咨詢的人頭也沒抬,便冷冰冰地回了一句。
“那一般什么時間來可以掛上號呢?”我依然鍥而不舍地追問。
“我們這兒有人半夜就來排隊,天亮之前來都不一定能掛上號呢。”負責咨詢的人生硬地拋出這句話。
剛才喜悅的心情,被咨詢人員的兩句話澆涼了半截,心想還是明天早點兒來吧。
在回到家郁悶了一下午后,4月30日我可真是起了個大早,凌晨三點半起床梳洗完后,便打車趕往北京市婦產醫院。由于距離較近,四點五分,車便穩穩當當地停在了醫院門口。
從門口向掛號大廳張望,大廳里的4個掛號窗口前并無一人排隊,不禁心中一陣竊喜。走進大廳才傻了眼,4個窗口前的地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地鋪,每個窗口前已經至少排上了20人。
在趕緊站了一隊后,順便拿出相機拍下了令我頗為震驚的一幕。7點半才開始掛號,這三個半小時只能傻站著了。
四點半,排在前面打地鋪的人陸續起來開始收拾被褥。我與身邊一位看似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交談起來。
“你是自己來掛號,還是替別人來的?”中年男子開腔問道。
“我自己掛號。”我回答道。
“你是什么時候來的?”
“我四點多到的。你呢?”
“我12點下夜班就來排號了,簽個字,回家睡了會兒,三點半過來的。”
“你是幫家里人掛號的吧?”
“不是,我在這兒排隊,早晨把這個位置賣出去。”
“那能賣多少錢?”
“看位置了,幾十塊錢到一百塊錢不定。你看前面那些打地鋪的,幾乎都是號販子,他們可都是專業的,我這就是副業。”
“那前面那些人都是幾點來的呢?”
“那些人大部分半夜12點之前就到了,在紙上登記,就踏實睡覺了。第二天按照紙上的順序排隊。”
……
在與身邊人的交談中,漫長的三個半小時終于熬過去了,隊伍在緩緩地向前移動,這時才感覺到小腿肚子有些酸疼。
最終,我掛上了號而且檢查很順利,然而一個個疑問卻在我的腦中浮現盤旋:這些人每天都來,醫院難道不知道嗎?墻上不是貼著舉報號販子的報警電話嗎,怎么就沒人管?號販子與醫院的利益鏈是怎么建立起來并穩定住的呢?知道內情的人一定不在少數,為什么一直沒有人揭露出來呢?
北京市婦產醫院在社會中聲譽頗高,深受廣大老百姓的抬愛。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我們非常信任的醫院,為何是出奇的“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呢?其中的醫療弊端,不應不引起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