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方早報》報道,今年學區房的購房高峰雖然已經過去,但“未雨綢繆”的家長或準家長們看學區房的熱情并未消減。近日,一則搜集學區房的帖子《學區房大全》在眾多購房論壇上得到網友熱捧,熱帖集齊上海9個中心城區口碑較好的小學、中學所對口的街道、路名等。
學區房比
周邊房價高出數十萬
學區房,說白了就是“名牌中小學周邊能夠對口入學的住宅”。因為本市義務教育階段采取“就近入學”的原則,為了讓孩子進師資好的“名校”,每到購房旺季,學區房便成樓市中的“香餑餑”。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即使之前房價松動,學區房的價格仍然咬死不放。而如今房價回漲,學區房的價格也跟著上漲。
市民龍先生剛買下浦東新區一套商品房。整個看房過程中,他便充分體會到學區房的“霸道”:“比如同樣是老公房,設施也都差不多,但就是因為其中一套對口附近的梅園小學,總價就高出20多萬元,算下來,每平方米要高出近2000元。”
同樣的情況在本市并不罕見。記者了解到,在靜安區,同樣房型、基本“同歲”的兩幢老公房,僅一街之隔,被分到兩個學區,兩者的單價最大也能相差3000元之多。
“學區房大全”
收集9個區學區房
昨日,記者在某購房網站BBS上看到,一則《學區房大全》的帖子引來網友的熱捧。
該帖中,詳細列出9個中心城區口碑較好的小學、中學所對口的街道、路名等,發帖者自稱是學生家長,再過兩年孩子就要上小學,帖子內容是看房一年的心得。不少網友留言道:“一目了然”,“但是據說每年會有微調,不如大家一起來補充、更新”等。
此后,記者從各區教育局獲悉,并不一定買到了學區房就一定能進對口的學校。比如,華師大附小對口的曹家巷小區,雖然房產中介稱購買該小區1-15號的房源,就可上華師大附小,但實際上,1-15號房源是輪號的。比如,今年1-5號的戶口能上,明年6-10號的戶口能上,后年11-15號的才能上。靜安一師附小對口四和花園,除買房要求外,還要求同時有大人和小孩的戶口。其中,小孩戶口要求滿一年。大人如果是父親或母親,戶口也要滿一年;如果是爺爺或奶奶,戶口則要滿兩年。而徐匯區匯師一小則要求父母和孩子的戶籍必須在學區內至少三年。
專家提醒切勿
聽信中介“一面之詞”
一不愿具名的教育界人士透露,學區房之所以“長興不衰”,說到底還是要上學的孩子多,而口碑、師資環境俱佳的學校“供不應求”。比如,100個孩子在學區房,學校只招80個學生,掐戶口年限、搖號、電腦派位等篩選手段就不足為奇。
更絕的是,一些區縣往往到招生報名前一兩周才會公布區內各學區對口的居委會及小區名。換句話說,也就是學校對口的小區一旦有變,提前買好學區房的家長,就算要換房也來不及,只能追悔莫及。
業內人士指出,家長若執意購學區房,切不可聽信房產中介的一面之詞,不管購買什么房源,都要問清楚戶口對應什么居委會,再向學校招生部門或教育局負責招生的部門咨詢,確定是中意的小學所對口的居委會,再出手購買。
當然,一位擁有10多年小學教育經驗的老師告訴記者,評價一所學校的優劣,主要看兩方面因素:一是學生生源,二是師資力量。家長若在“投入大、風險又大”的學區房上下工夫,不如考慮口碑好的民辦學校。對于學生而言,與其在好學校里遭遇不夠好的老師,還不如在普通學校里碰到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