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有一卡,走遍天下。如今擁有一張信用卡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一些銀行甚至提供信用卡上門辦理服務,可謂相當人性化。然而記者調查中發現,在銀行大量發行信用卡的表象下,隱藏著的是不可小視的金融風險。
隨著軟硬件的逐步到位,刷卡消費現象隨處可見。
門檻降低:卡族泛濫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很多快捷的東西涌上街頭,走進市場,如什么快餐、網購,刷卡消費也因為其便捷而受到眾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然而記者卻發現,由于一些銀行片面追逐發卡數量,致使卡族泛濫,埋下了產生呆賬壞賬的隱患。
記者在近一段時間的走訪和調查中了解到,不少銀行由于過于追求信用卡的發卡數量,將發行信用卡的門檻不斷降低,對信用卡申請者的個人資信審查也越來越流于形式,特別是那些將發卡業務外包的銀行。另外,到目前為止,不少銀行都開通了網絡申請發卡業務,整個業務過程都不需與辦卡者見面,辦卡者只需提供并輸入本人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就可以成為有卡一族。甚至許多銀行在審核申請者資料時,只按申請者提供的電話號碼問幾句了事。還有一些銀行的營銷人員(包括銀行臨時雇用的信用卡發行業務員)提供上門辦卡服務,他們不僅替客戶代填一切基本信息,甚至連個人簽名都包辦。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還有一些銀行(信用卡中心)“特意”培訓營銷人員,在遇到辦卡者只辦一張卡時,要趁辦卡者在不知情不注意的情況下,把疊備好的兩份或三份不同款式不同種類的信用卡申請書,叫辦卡者填上一份,然后再把余下的兩份或三份簽上名字,以后銀行就會給這位辦卡者同時發放兩張或三張不同種類的同一家銀行信用卡。有些辦卡者覺得很奇怪,明明辦的是一張信用卡,怎么會收到三張信用卡呢?在XX銀行上班的職員袁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各家銀行向員工派發辦卡任務的事已經不再是秘密了。有些銀行不僅一線的營銷人員每人每月要辦出100張信用卡,就連不用接觸客戶的辦公室人員,每人也有30張的任務。完不成任務,收入直接減少,有人為完成任務而教申請者如何填寫虛假資料騙取銀行信任,并順利通過銀行電腦審批系統獲得信用額度。袁先生還告訴記者,辦信用卡可得提成:1~30張每張8元;31~50張每張15元;51~70張每張25元;71~90張每張35元;90張以上每張45元……面對這樣的發卡現象,記者心中充滿了擔心,如果有一天,其中50%的人不能按時或者無力還款,銀行只能惡果自食。
惡意透支:甜蜜的“毒藥”
在刷卡一族中,有一種現象不能忽視,那就是月底還錢時,當初刷卡的瀟灑勁頓時全無。對于這些人來說,還錢之日便是大限到時,傾其所有,費盡心力。這樣就有一部分人鉆了空子,在惡意透支后甩手走人。在銀行提供的便利背后,金融風險悄然隱伏。
有資料顯示,2006年僅廣東省中山市3家銀行因信用卡犯罪所蒙受的經濟損失就將近180萬元。其中,信用卡詐騙犯罪占了近九成,而惡意透支又占信用卡詐騙犯罪的90%以上,成為最常見的信用卡犯罪類型。警方提醒市民,信用卡的申請和使用應根據實際收入水平來按需消費。一旦透支消費要及時還款,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張茵茵(化名)小姐就因心存僥幸而觸犯了法律。
據了解,張小姐今年25歲,是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人,其母親在小欖開了一家工廠,家境豐厚的她一直出手闊綽。平時張喜歡和好友逛街搜羅名牌衣服、手袋,尤其偏愛貴重首飾,無論金銀珠寶價值幾何,看到心儀的東西她都會想盡辦法買到手。她母親雖然家底豐厚,對她卻非常嚴格,只把她安排在自己的工廠里面打工,每個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
為了能多點錢花銷,張小姐在XX銀行申請了兩張信用卡,每張卡的可透支信用額度高達數萬元。她將月收入虛報為5000元并偷偷開了收入證明;在“住址”一欄,她并沒有如實填寫實際常住地址,只留下了家中的另一處房址。信用卡輕輕一刷的瀟灑讓張小姐很快透支了大筆錢。母親的嚴厲又使得她一直不敢向家里開口要錢還債。對銀行越來越頻繁的催款賬單和電話,張小姐最終選擇了換掉手機,斷絕與銀行之間的聯系。銀行無奈,只好報警。
警方很快就掌握了相關證據。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張小姐的信用卡消費記錄基本上是在中山、珠海、順德等地的金店或高級酒店等高檔消費場所進行消費透支的,錢大部分都用來購買金銀首飾,其余的則進行高檔餐飲消費。警方認為,張小姐虛報收入、填寫不實信息、換電話逃避債務等行為表明了其存在主觀故意,涉嫌信用卡詐騙犯罪。警方找到了張小姐和張母,希望張小姐能盡快還款,爭取從輕從寬處理。
誰知,母女倆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且表示我就是不還錢,看你能怎樣?小張的母親甚至說“她欠的錢我不管,要抓就抓吧”。2007年元月,由于張小姐遲遲沒有還款,涉嫌信用卡詐騙罪被警方逮捕。在班房里,張小姐十分后悔地說:“信用卡千萬不要亂辦海刷,它是甜蜜的毒藥啊!”
學生卡族:父母埋單
“在校大學生一沒工作、二沒固定收入、三無資信證明。給他們發信用卡,無力償還該怎么辦?即使父母幫忙還,也會養成學生亂花錢的習慣,哎!銀行的點子也真是夠絕的了……”廣州XX大學物理系就讀大二的小陳的父親老陳最近比較煩。
據了解,小陳老家是廣西人,2007年1月,他與同寢室的4名同學一起辦理了XX銀行的學生信用卡,透支金額為3000元。后來另一家XX銀行又到學校去辦信用卡,小陳又辦了一張信用卡。
這樣,兩張信用卡的透支金額就達到了6000元。分文沒有就可以大手大腳地花錢,小陳失去了自制力。他花3000多元買了一部“諾基亞商務”手機,花1000多元買了一套衣服,1000多元用于日;ㄤN,但由于家中遲遲沒有給錢,小陳沒有及時還款。沒多久,他收到了銀行發來的賬單,幾千元本金加上高額的滯納金以及利息,使小陳不得不四處借錢償還債務。室友見狀,將此情況反映給其家人,聞訊后,可憐的老陳四處借錢千里迢迢從廣西老家趕到廣州,將兒子的信用卡缺口補上。
記者就此走進了廣州市某名牌大學校園,對學生辦信用卡消費展開調查,發現多數畢業生在臨近畢業時各種花銷明顯增加。由于要籌備就業、畢業、餞行告別,許多畢業生稱自己的小小“財政”透支虧空。該校中文系畢業生小趙無奈地說:“因為開銷驟增,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錢。”除了向身邊的人借錢,他手中的信用卡已透支3000元。這筆“巨額”債務只有靠父母親來還清了,要不然就沒有能力償還了……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與畢業生不惜透支推杯換盞、大擺散伙宴這道“風景”相呼對應的是,各家銀行為了追求發卡量,在廣州各高校設點大力推廣銀行信用卡發卡業務,這些銀行的營銷人員往往在學校的食堂、宿舍門口、人流量集中的地方擺攤設點進行信用卡推銷。
一學生告訴記者,原先審核很嚴,要求出具身份證和學生證原件才能辦理,到后來銀行只要求學生提供兩證的復印件,最近門檻更低了,只要能報出身份證號碼就能順利地辦到一張卡。一位不愿道出姓名的知情人士還向記者透露,這些銀行為了向學生推銷信用卡,有的派出自己的員工,有的委托中介辦理,也有的干脆和高校實行利益掛鉤,由高校發動學生辦理信用卡。這些信用卡和助學貸款不同的是,高校不承擔擔保義務,一旦發生風險,不負任何連帶責任。所以,現在的大學校園里,學生身上帶幾張卡已不是稀奇事。
記者打聽到一名學生身上竟帶著12張信用卡,他每個月都會收到銀行寄來的還款賬單,今天透支這張信用卡還那家銀行的錢,明天透支那家銀行的錢還這張信用卡。就這樣,他一直在循環使用著這些信用卡維持自己的消費,但欠銀行未還的信用貸款總額卻越來越多。結果在這些學生中90%以上的信用卡消費都被家人知道,為避免讓自己子女淪為卡奴、信用破產,刷卡透支的金額最終還是由父母親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