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種名目繁多的信用卡,令人眼花繚亂。在各家銀行差異精細服務吸引下,許多市民瘋狂辦理信用卡,有的市民錢包中竟裝有9張信用卡。銀行猛發信用卡,而市民在刷卡時又經常受商家欺騙或遭遇“霸王條款”。為獲取信用卡積分換禮品,京城部分商場甚至出現“代刷黃牛”。記者通過對銀行、消費者、商家三方間的博弈進行調查,揭示出目前北京信用卡使用現狀。
銀行 促銷信用卡套路多
■套路一 促銷活動竟打旅游牌
京城各家銀行針對信用卡用戶與各銀行積分換禮促銷活動特別多,而關于這些活動的宣傳也更加頻繁地通過你的手機、信用卡賬單源源不斷地傳達給卡戶。并且,這些宣傳輕易就能激起你的刷卡欲:大到汽車、LV手袋,小到MP3、背包、維尼熊玩具,似乎你想要的,都能夠通過刷卡積分輕松“免費”得來。而有些銀行在部分時段還打出數倍積分牌,有些積分額多達10倍;此外,部分銀行打出旅游牌,聲稱活動期間辦卡可獲得免費出境游的機會。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僅在去年年末就連續辦了三張信用卡。“辦卡只要一張名片和身份證復印件就行,并且當場能獲得一件小禮物。此外推銷員說可以免息提現金。我周圍很多人就是因為這些小實惠才辦卡的。”
記者登錄招商、中信、交行等銀行的網站后發現,在信用卡的積分兌換活動中,被列為兌換禮品的有無繩電話、時尚MP3、松下迷你音響、節能湯鍋、筆記本、頂級包、名牌化妝品、卡通玩具、水杯、毛巾等,一應俱全。
■套路二 刷卡送金幣僅值一元
年末消費送黃金是銀行慣用的套路,而且屢試不爽。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銀行在宣傳廣告中承諾刷卡消費可獲得金幣,但通常混淆概念,沒有說清楚金幣大小和重量。市民李小姐是個忠實的信用卡蟲,對銀行的各種刺激措施也非常感興趣。去年末,李小姐參加某銀行的刷卡消費送金幣活動。由于活動中承諾消費一定數額可獲得一塊金幣,而且消費越多金幣越大。當時被銀行的宣傳沖昏了頭腦,結果李小姐在一個月內刷卡消費了近兩萬元。今年初,銀行確實送給她一塊“金幣”,大小跟一元硬幣差不多。令李小姐吃驚的是,這塊金幣其實是用塑料包起的一張金箔。內行人鑒定后告訴李小姐:這是給孩子們玩的一種紀念幣,也就價值一元。當李小姐向銀行詢問原因時,銀行的答復是:“這就是當初承諾的金幣。事先銀行并未說硬幣具體大小和重量。”“還有一種一角錢大小的,比我這個還小,當時真有種被騙的感覺。”李小姐說。
■套路三 會員卡“強換”信用卡
日前北京某商場告知商場會員,年底前現有積分卡將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有“透支”、“會員”功能的聯名信用卡。對此市民張女士表示不解,自己早在該商場所說的那家銀行辦過信用卡,錢包中還有其他3家銀行的信用卡。“商家可能是想掙錢想瘋了,連普通的會員積分卡也掛上信用卡。”記者在該商場隨機采訪了18位顧客,10位顧客表示,如果不辦卡就不能繼續成為該商場會員,今后寧愿斷交;有5位顧客表示,自己一直是該商場忠實顧客,盡管已有兩張以上信用卡,還是會響應商場的“號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聯名信用卡的發行,不是為了實現利潤,而是為了充卡量,搶占市場額度,只是聯名信用卡在消費的同時,除了累積會員卡的積分,沒有其他的附加價值。現階段國內的聯名卡品質好壞不在于發卡銀行,而主要在于聯名單位提供服務的能力,產品發給持卡人后,出現問題相互扯皮,實現增值服務的地方極其有限,使許多聯名信用卡有名無實。因此,現階段信用卡應整合服務資源,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顧客 積分換禮品有高招
招數一:專蹲商場 代刷族“接替”黃牛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人為攢積分,專門蹲商場代人刷卡。市民孫女士退休后在家,手中有兩張信用卡。一次偶然刷卡購物突發靈感,之后開始在西單、王府井的幾家商場“專職”刷卡。
據孫女士講,通常她在商場收銀臺附近活動,看到有人現金消費,便跟其協商“代刷”。“剛開始干這個還真不習慣,整天挨人白眼。但時間長了就感覺沒什么了。”她說,“代刷第一天只刷了一筆200元的,但之后業務就開始成倍增長,效益最好時一天能刷近4萬元。我經常被誤以為是‘黃牛黨’,但經過解釋就好了,現在還有很多回頭客。有些顧客一次消費好幾千,但不愿意被代刷,只好適當給他點好處,最多時給過30元現金。”
“北京人擁有信用卡比例很高,像我這種‘閑人’代刷卡現象很普遍。為防止事后麻煩,我們通常將目光盯在外地人身上。在跟消費者接觸時還要先問好是否會退貨,如果麻煩的話就不做了。”孫女士說,“我家里已經堆滿了刷卡換來的禮品,僅蒸鍋就有4個。有時生意特別好,手中的兩張卡都倒不過來,還要跟其他親朋借卡。”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大型商場蹲點“代刷卡”一族是繼“倒券黃牛”之后又一新興群體。他們通常有穩定工作或退休在家,他們只為積分換禮。但由于“代刷族”并未擾亂市場秩序,因此許多商場對此并未理會。
招數二: 走賬刷卡 企業間送禮能免費
與普通“代刷族”相似,一些企業老板所持信用卡透支額度較高,為獲積分換禮,通常依靠朋友關系,利用信用卡進行倒手轉賬。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許多企業自己都擁有POS機,因此將企業間現金交易轉變成信用卡交易只需輕輕一刷,每筆交易通常在10萬元以上,有時甚至更多。這樣就可以得到各種名牌手表、電腦及其他價值千元的精美日用品,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客戶。“現在很多企業間送禮都是銀行埋單”,該人士開玩笑說,“照此下去,銀行都快變成百貨商場了。”
數字信用卡
中國信用卡兩年翻兩番
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調查統計司的統計,目前我國各類信用卡的發行種類已達20多個,發行總量約為2000萬張,個人持卡數約為1200萬張,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信用卡市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各家銀行的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程度。而據麥肯錫一項調查披露,國內信用卡業務迅猛增長,發卡量由2003年的300萬張到2005年的1200萬張,翻了兩番。
商家 “兩面派”面對手續費
顧客刷卡:有人怕打白條,有人撈取手續費
張先生正在參加中信銀行舉行的刷卡得金牌的活動。根據活動規定,持卡人必須在2月18日前刷三個“六六順”,每個“六六順”連續6天,每天單筆刷卡消費在66元以上,并經過手機短信確認后生效。只要累計到三個“六六順”,就可以獲得金牌,六六順積累數量越多,所得金牌越大。
在金牌的刺激下,張先生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逛街刷卡。開始是去家樂福買食品、日用品,可幾天后家里的冰箱就塞得滿滿的,無奈之下,張先生開始挑選“大件兒”。當他來到中關村買移動硬盤時,本來價錢已經談妥,但當張先生表明刷卡時,商家立即搖頭拒絕。眼看商場就要關門了,今天這錢要是花不出去,之前積累的五天就前功盡棄了。最后張先生咬咬牙,花高價+1%手續費買了硬盤。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刷卡1%的手續費是商家和消費者間交易的一大障礙。按照銀行規定,顧客刷卡的手續費應該由商家承擔,但許多商家連喊“微利”,都將這筆費用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
記者在中關村調查時了解到,攤主不愿接受刷卡另有隱情。一位攤主告訴記者,顧客刷卡消費,他們當場只能收到流水憑單,要一個月后商場跟銀聯結賬時才能收回現金,而且結現時還要排隊,真正收回現金還要等半個月。盡管手中握有白條,但現金無法回籠,攤位開銷和貨款支付都是問題,如果出現退貨情況就更麻煩了。
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商戶跟銀行建立刷卡包月協議,就無須單筆支付手續費,但少數無良商戶仍向消費者索要手續費。此外,銀行規定,刷卡2000元以下交納1%手續費,超過2000元以上交20元手續費。但少數奸商將手續費“規定”為20元,即使刷卡幾百元也要交20元。
貸款購物:消費時零利息,還款時高手續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商家為吸引顧客消費,打出“信用卡零利息分期付款”活動。但零利息只是個幌子,銀行首月會將利息加到持卡人應還款額中,一萬塊錢最多要交250元錢,有些商家在消費者購買時卻并未事先通知。
日前某商場正在搞電腦促銷,小周決定購買一款覬覦已久的筆記本電腦。看到小周決心已定,銷售人員當時開出“一口價”14000元,比小周打探到的底價13000元,整整高出1000元。經過交涉,工作人員攤牌:現金結賬13000元,分期刷卡13400元,這400元錢是銀行收的。小周頭一熱,毫不猶豫答應刷卡分12期付款了。
當小周首月還款時發現,月支付額總要多出200多塊錢,之后每月才是正常分期價格。后來,小周咨詢信用卡開戶行時才知道,銀行是要收取利息費的,根據半年期和一年期不等,分別要收取交易額1.5%和2.5%不等的手續費,小周頓時有種受騙的感覺。當他質問商家時,銷售人員表示:這是銀行的規定,跟我們無關。
記者了解到,根據商戶與銀行間協議,3期付款通常不需支付手續費,而6期和12期銀行將收取1.5%和2.5%不等的手續費。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手續費是銀行收取的,由于手續費在消費者刷卡時并無體現,商家應事先告知消費者,否則屬欺騙行為。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對于分期付款,銀行除收取手續費外,并不收取商戶和消費者兩方任何費用,因此商戶打著銀行旗號加價400元是沒有根據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以銀行名義加價欺騙消費者的現象非常普遍。當消費者發現受騙后卻投訴無門。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刷卡消費前,應先向發卡行詢問具體活動條款,而不能僅聽商家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