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專業性與娛樂性之間、在商業性與公益性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使展覽質量和參觀質量達到盡可能的優化,可能會讓世博會的舉辦和參觀效果更好。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嚴明芳
參觀過世博會的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太精彩了!令人意猶未盡。人太多了!令人望而卻步。這種矛盾的感受,一方面體現了世博會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體現了參觀者對提高世博會游覽質量的期待。
對于大多數中國普通百姓來說,在家門口能集中體驗到如此之多面向生活的尖端科技和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可以說是機會難得。
然而,如何能讓參觀者很好地“欣賞”這一盛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從質量的角度談幾點參觀世博會的感受和看法。
眾所周知,一個成功的博覽會的衡量指標是博覽會的展品質量和吸引力、參觀者人數(特別是有效參觀者人數)、參觀者對展品的欣賞度和溝通程度。這是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吸引到足夠的參觀者。換句話說,參觀者的人數是衡量博覽會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在此基礎上,就是博覽會的參觀效果,即有效參觀者的數量和參觀現場交流的質量,以及會后為展覽者和參觀者帶來的深入交流與合作機會。這與博覽會的定位有關。
世博會的定位是什么?在世博會來到中國之前,人們可能很少了解,至少遠不如人們對奧運會和世界杯那樣了解。世博會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以藝術和娛樂形式展示世界各國經濟、科技和文化建設成就的綜合性博覽會。特別是,在全世界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呼聲下,本屆世博會不論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彰顯其人文理念,正像有的專家所說的,世博會的發展“從機器崇拜到人文關懷”,更加注重與普通大眾的溝通和互動;展示和推介的產品,從高科技到原始工藝,從文化到藝術,從旅游風景到美食美酒,能展示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精華悉數到場。這使得世博會不再是初期的專業博覽會,而是成了一個高度綜合的萬博園,更多的不是技術的交流,而是思想的啟迪和思維的碰撞。世博會對參觀者的定位自然也更加廣泛。
所以,世博會的定位決定了世博會的展示和參觀質量。如果能在專業性與娛樂性之間、在商業性與公益性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使展覽者的展覽質量和參觀者的參觀質量達到盡可能的優化,可能會讓世博會的舉辦和參觀效果更好。
比如,未來的世博會,可不可以分別建立科技區、藝術區、娛樂區、美食區、購物區、演出區等等,在參觀的組織上,可否設立少年兒童周、老人周、殘疾人周、科技人員周、文化工作者周等。
就目前上海世博會的展示效果來看,世博會在中國最大的收獲或許是“讓孩子們在世博會上受到啟蒙”,由未來面向未來。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今年的“世博夏令營”成為各地學校和相關組織在暑假的活動主題。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用“世博夏令營”和“世博會夏令營”為主題詞搜索,就會發現相關的條目高達20多萬條。從這個意義來衡量的話,上海世博會在面向未來上是成功的。
原上海市長汪道涵曾一語中的地指出:“廣交會是戰術性的,管一年;世博會是戰略性的,管五十年。”讓我們在發揮世博會戰略性方面多做些思考和舉措,讓世博會不要在我們身邊遺憾地離開,至少不要讓孩子們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