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借高考之機進行詐騙的不法行為也有抬頭趨勢。一些不法分子瞄準了考生及家長,在考前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叫賣“高考試題”和各種作弊設備,大肆行騙、斂財;在高考結束后又針對一些成績不理想的考生,炮制出“特招”“擴招”以及“自主招生”等騙局,給社會造成很大危害。為此警方結合近年來案例,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總結歸納不法分子的常用騙術,提醒考生及家長避免上當受騙。
考前·賣考題
高考前夕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主要通過手機短消息或互聯網發布“出售高考試題”等虛假信息。高考試卷系絕密級文件,國家對高考試卷的管理有著嚴密的辦法和措施。同時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未經授權情況下,也不得發表或編印發行關于高考的考試大綱、說明、試題分析和樣題(模擬試卷)等材料。因此高考前不可能有高考試題出現,網上或其他方式叫賣的全是假的。
考中·教作弊
一些不法“商家”打著高科技的幌子,迎合甚至教唆個別心存僥幸、意欲投機取巧進行作弊的考生和家長,兜售高考作弊器等非法活動。近年來,作弊工具逐年升級,從手機、電子詞典,到現在的對講機、針孔攝像機、無線耳機、隱性筆、尺子、橡皮、手表、眼鏡考試作弊器無奇不有,販賣者將“高考作弊器”吹得神乎其神。其實,要通過一副眼鏡和一個很小的接收器實現發射和接收,以目前的科技程度是基本無法實現的。況且在考場四周,相關部門早已安置了電子干擾裝置以及屏蔽裝置。作為電子設備的“作弊器”一旦發射電波,馬上就會被發現。
考后·騙招生
一、自稱院校招生代理、高校招生人員或有“特殊關系”,明示或暗示可以幫考生拿到內部指標或計劃外指標,索取指標費。
二、打著自主招生的幌子向家長承諾,自主招生就是學校說了算,只要花錢就可以搞到自主招生的指標。
三、個別學校為牟私利,故意混淆自考、成人高招、網絡教育與普通高校招生的區別,蒙騙考生。
四、一些騙子通過郵局向考生寄送偽造的錄取通知書,讓考生將學雜費事先打入銀行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