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再次曝光廣州的化妝品生產銷售黑幕。由一家廣州企業生產的祛斑美容霜,汞含量超標竟達9萬倍。使用這種化妝品,除了直接危害皮膚外,還會損害人體神經系統和多處臟器,甚至造成不孕不育。
從金絲美容騙局、造假人胎素、奧美定隆胸案,到此次劣質祛斑霜,央視今年以來已經曝光多宗廣東美容產業黑幕。算上本報4月底暗訪廣州興發市場,挖出化妝品假貨偷售再次抬頭的“舊聞”,廣東美容化妝品行業,已然淪為全國假冒偽劣泛濫的重災區。
然而,假冒偽劣之風不自今日始,美容化妝產品之弊尤甚,廣東的現狀只是惡劣市場的標本之一。去年年底,中消協曾在全國24個省會城市開展美容化妝品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美容化妝品行業的滿意度僅為兩成左右;近四分之一的消費者有過因使用美容化妝品,導致皮膚受到傷害的經歷;受到傷害后,近四成的消費者不能夠得到經營者的滿意處理。如此亂象環生且歷時久遠,美容化妝品這個與美麗為伍的行業,在毫無自律的市場逐利與不得要領的市場監管之下,終于異化成為今天的“美麗殺手”。其中,市場監管的屢屢缺位和出手無力,成為反思美容化妝品市場的危局亂象,最應該深入的方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來,美容及化妝品行業在我國迅速崛起,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預計到2010年,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可達到800億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財富空間,美容化妝品行業成為資本爭奪的最佳去處。然而,未能有效監管的市場,同時成為了民眾最驚心動魄的消費歷險之地:美容化妝品安全事故頻發、產品假冒偽劣嚴重、虛假宣傳泛濫、價格虛高……美麗事業展現出的卻是最令人不齒的一面。及至今日,市場監管部門面對美容化妝品市場幾近失控的局面,一籌莫展,偶爾為之的市場巡查、抽檢、整頓,對于醫治近乎積重難返的行業亂局,僅剩一時之效。全面檢視監管制度,革新監管方法,成為化妝品市場整飭的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我國美容化妝品行業實行的是產品評價制度,尚未實施對相關原料的檢測,這就使得化妝品的生產過程成為了監管黑箱。之所以有汞超標9萬倍的劣質祛斑霜面市,與這種遠離生產過程和原料檢測的產品評價制度有很大關系。在世界發達國家,化妝品安全遠高于我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化妝品的原料檢測制度。通過直接訴諸違禁原料的管制,從而避免了違規產品流入市場。與此同時,目前我國化妝品行業仍然缺乏系統的毒性、功效、成分檢測數據和技術支持,檢測標準滯后,也成為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而對流通領域的化妝品管理,當前的市場監管亦有重大缺陷。目前我國對化妝品的審批環節實行的是送檢制,執法環節則是實行抽檢制,這使得一些無良企業在報批過程中,呈送的是合格樣品,在上市銷售時卻是劣質產品。與此同時,在多部門聯合執法過程中,商檢機關只負責檢查商品是否經過檢測和貼具標志;質監機關負責抽查嚴重危害或涉及人體健康及安全的項目,但只對生產企業有約束力;衛生防疫部門則只抽檢市場上化妝品的衛生審批手續等。多頭管理面對今天混雜不堪的美容化妝品市場,其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在廣州再次曝出汞超標9萬倍的劣質化妝品時,我們也聽到了市場監管部門負責人對于消費者的善意提醒,提醒消費者應選擇大品牌以規避風險,同時不可盲信商家的夸大宣傳,此情此景頗令人感慨。身處當下的市場,消費者尤其不易,伴隨著安全領地的漸次失守,消費者仍被不斷號召,努力學習各種自保自救的專業技能,以應對混亂市場之下的種種惡行敗德。然而,我們也不得不善意提醒,負有市場監管專責的政府相關部門,亦不能以此撇清市場監管失效之過。在如此“險象環生”的市場之中,消費者識假防假能力的每一次提升,總歸是無奈的選擇,有著噙淚的苦處,而唯有市場監管部門執政能力的不斷精進,執法水平的與日俱升,才最終可得市場弊絕風清之效。于此,我們只得再道一聲“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