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出口先練“內功”
提升質量和服務是永恒主題
□ 本報記者 張海燕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汽車出口去年表現不佳。在新的一年里,中國汽車企業(yè)如何才能挽回這塊即將失去的汽車市場呢?專家認為,雖然金融危機對全球汽車業(yè)造成重挫是一個主要原因,但長遠來看,中國汽車企業(yè)還是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修內功,嚴標準,提升產品質量。
重質量是不變主題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相關負責人前不久表示,經調查研究后發(fā)現,近些年來,在中國汽車高速出口一些國家的背后,其實一直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我國汽車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國際經營經驗,缺乏自主技術,質量不夠穩(wěn)定,售后服務跟不上,配件供應不到位等等。如果中國汽車企業(yè)不能很好地總結經驗教訓,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失去一些海外市場也是遲早的事情,比如俄羅斯市場。
相關數據統計,2009年俄羅斯車市遭受金融危機重挫,總銷量為1465917輛,同比下跌49%。中國汽車企業(yè)對俄出口遭遇“寒冬”,除吉利汽車之外,幾大自主品牌汽車企業(yè)對俄出口業(yè)務均大幅下滑。例如,長城汽車對俄總銷量為2490輛(2008年為8324輛),同比下跌70%;比亞迪汽車總銷量為1001輛(2008年為5341輛),同比下跌81%。
中國汽車企業(yè)目前要避免和改變這種狀況,專家認為,最重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汽車企業(yè)要修好“內功”,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其次,不能浮躁,要認真研究與汽車出口有關的每一個細節(jié),做好長遠戰(zhàn)略計劃,實現我國汽車產業(yè)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
國家科技部原專職委員陳祖濤前不久在談到我國汽車出口形勢時說:“目前俄羅斯的很多中國汽車企業(yè)都關了門,而其他國家的產品卻依然在俄羅斯大行其道,為什么?這說明我們的汽車在法規(guī)的遵守上、在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上還不如人家。因此,我們還需要努力。目前,中國汽車出口國主要還集中在非洲和中東地區(qū),但是中國汽車邁向強國的標志是我們的產品要進入美國、德國、日本等歐美和亞洲發(fā)達國家。因此,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下功夫縮小差距
在去年我國第1000萬輛汽車下線儀式上,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就指出,汽車強國至少應該體現3個方面:一是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世界知名企業(yè)和品牌(包括整車和零部件);二是學會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并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三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發(fā)展趨勢,支撐和引領世界汽車產業(yè)的技術進步,并在這一過程中,培育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這第二方面就是說只有汽車強國才可能大量出口汽車,事實也確實如此。
專家提出,中國汽車去年在一些國家出現的出口低迷狀況,是整個中國汽車出口的現狀和通病,反映出中國汽車離國際化還是有距離的,同時也反映了大國到強國的距離。
對此,榮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yè)30位杰出企業(yè)家”稱號的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王展說:“中國汽車達到千萬輛級的規(guī)模,出口是關鍵。如果主機廠更加國際化,那么供應商也必須要走上國際化發(fā)展的道路!彼赋觯饪砍杀镜、制造費用低,是不足以支撐中國汽車市場千萬輛級的規(guī)模的。這需要主機廠和供應商合作,既開發(fā)出高品質的產品,又能夠降低成本。當客戶走向海外市場后,供應商就必須同樣具有國際化視野,既能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務、技術支持,又能夠保證自己的發(fā)展,逐步縮小與強國間的距離。
提高國際市場份額
針對汽車出口的低迷現狀,我國政府已經在汽車出口問題上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但專家認為,國內汽車企業(yè)不應完全依靠政府來擺脫出口困境,汽車企業(yè)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營銷能力,開展汽車組裝項目投資等,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貼近國外市場的需求,從而提高我國汽車產品在國外的市場份額。
要真正提高國際市場的份額,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汽車企業(yè)至少需要做到3點:第一,要大力提升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形象;第二,企業(yè)要不斷學習和積累國際經營的經驗,向跨國公司的國際經營水平看齊,向他們的服務質量看齊;第三,要制定長遠的出口戰(zhàn)略,包括深入研究對方的市場結構、政策法規(guī)、經濟文化等,只有這樣,中國汽車出口才能有質的轉變。《中國質量報》
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