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總裁灑淚道歉 召回事件余波未息
華盛頓不相信“眼淚”
□ 本報實習生 張 毅
2月2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眾議院,豐田公司總裁豐田章男出席了由美國國會眾議院監督和美國政府改革委員會就豐田召回事件舉行的聽證會。豐田章男認為導致大規模召回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在過去幾年中,汽車業務過于急速發展。
黯然背負家族榮譽
當晚出席完聽證會,面對豐田美國公司的員工時,豐田章男潸然淚下。
在聽證會上,身著灰色細條紋套裝的豐田章男用英語表示,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豐田汽車是安全可靠的,因為“每輛豐田汽車上都有我的姓氏”。
背負著整個公司的期待和家族的榮譽,豐田章男坦承豐田汽車公司近年來的發展速度過快,超出了公司的掌控能力。在豐田章男的開場白中,他表示,“我本人以及豐田公司都并非完美。我們從未逃避問題,或是假裝沒有注意到。”
和之前披露的書面證詞一樣,豐田章男認為導致大規模召回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在過去幾年,汽車業務過于急速發展。豐田章男表示,“坦率地說,我對豐田增長太快感到擔憂。對豐田來說,首先是安全,其次是質量,再次是銷量。”
回顧豐田的歷史,豐田的過快增長源于其早年提出的力爭全球第一的目標。1995年,時任豐田社長的奧田碩提出“豐田首先要占據全球汽車市場的10%,到2010年要達到和通用汽車現在市場占有率一樣的15%”,自此,豐田便開始了持續十幾年的高速擴張。1990年,豐田在14個國家擁有20家工廠,而如今豐田已在26個國家建立了近50家工廠。2003年,豐田超過克萊斯勒和福特,2008年又以897.2萬輛的銷量將通用從占據了76年的世界第一的寶座上趕了下來,成為新的世界汽車業盟主。
豐田章男認為,“豐田汽車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需要反省業務的每個環節。”
承諾賠償積極召回
不過,豐田章男仍然拒絕承認公司產品的電子控制系統設計存在缺陷,也否認了公司隱瞞事故報告的說法,“我絕對相信豐田的電子節氣門系統不存在問題。”
在聽證會上,豐田公司還就賠償問題做出了回應。他們向立法委員會承諾了豐田汽車的安全性,并就召回事件達成和解,豐田將提供“上門召回”的服務,并對親自駕車返廠召回的消費者給予交通費用的補償,并在汽車修理期間,提供同型號車輛進行使用。
對于中國市場,一汽豐田原定于2月28日開始啟動的RAV4召回程序,也已經提前于2月17日起正式啟動。據經銷商介紹,提前啟動召回程序是因為需要更換的配套零部件已經逐步到位。
豐田“亡羊”日汽“補牢”
日本國土交通省2月26日表示,日產、鈴木、大發等3家日本汽車公司均宣布將分別召回各自生產的部分車輛,預計總數超過57萬輛。
報道指出,由于空調部件存在瑕疵,鈴木汽車宣布將在日本召回43.2366萬輛汽車。主要涉及兩款車型,日本交通省表示,存在故障的車型已引起至少兩起起火事件。
同時,日產此次召回7.6415萬輛汽車,主要為2007年~2008年生產的10種車型,包括騏達、Cube和March等。原因都是與發動機相連的電纜存在故障。日產汽車目前已有161起關于電纜連接問題的報告,但沒有出現任何事故。報道稱,這些被召回車型中還包括一個以馬自達品牌銷售的車型。此外,日產表示,對于日本市場以外,存在相同故障的2281輛汽車也將采取召回措施。
而此次大發召回包括Atrai和Hijet在內的4款車,總數達到6.0774萬輛。日本交通省稱,召回原因為氣囊電線有安全隱患,但沒有出現事故報告。
報道指出,繼豐田因制動系統在日本國內召回22.3萬輛汽車后,鈴木的此次召回為日本最大的一起召回。
利益博弈欲速不達
豐田總裁的含淚道歉,讓豐田汽車召回危機似乎暫告一段落。然而,隱藏在豐田召回背后的利益博弈,卻讓人深思。
在豐田召回事件中,豐田面臨的是美國各方的組合式打壓。無論是在法律咨詢、社會輿論、金融市場評級等方面,豐田都顯得勢單力薄;而美方動用的是整個國家機器,對豐田采取的是多方位的有步驟的打壓。
在這場博弈的背后,是美國欲重塑制造業大國地位的事實。
奧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旨在重構美國經濟,迄今已實施一年多。美國各界也很清楚,未來的經濟復蘇,不可能選擇直接導致本輪危機的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汽車業屬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美國制造商在這一領域擁有獨特的優勢,美方對此也寄予厚望。
一個事實是,經歷此次豐田召回事件,豐田汽車1月份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回落,而美國本土汽車銷量趁勢上升。
此次豐田召回事件中,有分析指出,造成如此大規模的召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過去幾年,豐田為了搶占市場,忽視了產品質量把關與過緊控制路試的成本。市場的快速擴張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機”,但“危”也會潛伏其中。
我國一家車企的負責人曾坦言,汽車市場的每一次高速膨脹,往往伴隨著質量與服務投訴的增加:當市場不斷穩步發展時,企業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產能、銷售布點、售后等多種問題,以一種較佳的狀態迎接消費者;而當市場的需求急速增長,企業處于連續趕工的狀態下,產品的質量還能百分之百地保證嗎?《中國質量報》
張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