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出質量與安全
——從汽車碰撞成績看日系車的安全可靠性
□ 本報記者 張海燕
從汽車誕生到如今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汽車產品的質量與安全越來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也成為當今消費者的最大訴求之一。在追求汽車的卓越品質與高安全性能方面,探索日系車的安全可靠性,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質量經得起檢驗
記者近日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了解到,不管是從國外還是國內的碰撞結果上看,日本車的質量安全性能高出很多消費者想像。從2009年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公布的碰撞試驗結果(C-NCAP)來看,日系車以優異的成績包攬了前4名,而在最后20名中,沒有一輛日本車。以日產逍客、本田雅閣、豐田凱美瑞為代表的日系車紛紛取得5星級安全評定,本田雅閣甚至取得了目前為止C-NCAP測試的最高分,還進行了國內首次行人保護測試,在同級別車型中獨占鰲頭,打破了一度許多人對日系車的質量安全的非議。
在前不久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汽車安全行動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汽車安全主題巡展上,日系車以潰縮吸能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在此次參展的各系車中脫穎而出,吸引了巡展所到地區消費者們的極大關注和肯定,動搖了歐美車型在消費者心目中安全系數最高的地位。
一直以來,在中國的汽車市場,日系車的一直是人們選購和關注的焦點。不過,日系車也一度陷入信任危機。甚至在一些汽車論壇或者汽車新聞里隨處可見貶低日本車的言論,比如“在同等條件下發生碰撞事故,乘員從車里走出來的是德國車,爬出來的是美國車,抬出來的是日本車”等。但之后的一系列事實證明,日系車的安全是值得信賴的,只不過日本車、歐洲車對安全的理解不同而已。
《消費者報告》前不久公布了2009年汽車評價排名。這一汽車綜合素質評價共向130萬汽車用戶發放問卷,有260多輛車參加了測試,測評項目包括最嚴格的道路測試、耐用可靠性、安全測試等50多項內容。按照《消費者報告》汽車測試主管戴維·凱姆賓的說法,“所有進入最佳車型排行的車,都是性能、實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佼佼者,這個榜單能為消費者購車提供絕好的參照”。在這份權威報道最近5年對各車種的最佳推薦車型評選中,日本車占有較大優勢。
而在《福布斯》公布的2009年度最強汽車制造商排行榜中,最安全車的前15名中,日系車占據了13席,另外兩席是第4名的奔馳M型和第7名的薩博93,豐田、本田則奪走了冠亞軍;而在最危險的車型中,前10名沒有一款是日系車。調查也充分地顯示出,日本車質量很可靠。在不可靠的車型中,日本車非常少,而且與很多中國消費者所了解到的信息有很大偏差的是,一些歐洲高端品牌的評分卻很低,像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沃爾沃等都有一些不耐用車型。在以廠商為劃分的可靠性和質量的調查中,本田以78分獲得了冠軍,其次是斯巴魯(75分)和豐田(74分)。
2009年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測試結果顯示,在所有11個車型種類中,本田囊括6項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安全之王”,其中轎車的所有4個車型冠軍全部由本田囊括。在最主流的小型轎車組,也就是消費者購買最多的轎車組,日本車囊括了前5名,分別是本田思域、三菱藍瑟、豐田薩恩、斯巴魯翼豹、豐田花冠。
結構保障安全
從安全設計理念上看,與歐美車不同的是,日系車采取的是主動保護的安全設計理念。拿豐田來說,熱衷推廣承載式、可潰縮安全結構車身設計概念,即GOA。GOA核心技術是“碰撞吸能”,即通過前車身受力架的柔性結構吸收撞擊能量,同時還分散到乘客艙之外的其他車身部位。這種理念講究的是鋼性和柔性結構的結合。而汽車安全與否在于設計結構和所用材料,汽車碰撞后肯定會產生能量,將能量轉移給車顯然比轉移給乘員更安全。
事故中車內乘員受傷害程度以及存活機會的大小是衡量一輛車安全與否的惟一標準。東風日產享譽全球的ZONE BODY區域車身結構作了優秀的表率,在逍客身上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從逍客的碰撞結果看,無論是正面碰撞還是側面碰撞,ZONE BODY車體都很理想地吸收掉沖擊的能量,不但在碰撞中保證了車內乘員不會受到車體擠壓變形的傷害,而且在碰撞后4個車門還能輕松正常開啟,為車內人員的逃生或被營救創造了必備的條件,大大保障了乘員的安全。
有一些消費者會認為,歐洲車鋼板厚更加安全。而科學證明,除了鋼板的厚度和強度外,還要配合先進的車身構造,在發生碰撞時,鋼板厚薄差0.1毫米對安全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安全源自科技,結構保障安全。而以本田為代表的日系車,其車身結構設計中的吸能性無疑是處于領先的。第八代雅閣更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堅固的軍用鋼材,實現了極高的車身安全保障。此外該車型還應用了多項有助于減少行人傷害的技術,例如發動機罩、翼子板和保險杠上采用了吸收沖擊的構造,從而可以有效減少行人頭部和腿部受到的傷害,這充分體現了廣汽本田擔負起了改變人們對日系車不安全的看法的先鋒作用。
在稍早前,關于豐田凱美瑞召回25萬輛剎車隱患車輛的新聞被熱炒,日前,豐田再現“召回門”重大事件。對此,專家認為,作為一種仍在不斷升級換代改進的產品,汽車的缺陷同樣都或多或少存在。2004年,奔馳曾因剎車系統問題,召回了68萬輛車;2002年,寶馬因類似剎車系統問題召回了5.6萬輛車;大眾也曾因剎車系統問題召回了24萬輛車……召回確實是因產品質量出了問題,但同時,消費者應該以一種正確的而不是片面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事件。召回不代表某種品牌的車就不安全了,不管召回的數量是多少,企業發現問題并及時召回問題車,并認真進行改進,這也是企業更加重視質量、更加成熟的表現。《中國質量報》
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