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假象還是能力不足

新上市的飛度1.5L自信陽剛,整體線條比上一代產品更加動感。該車一面世就贏得消費者青睞,市場表現火爆。本報記者 宋平一 攝
□ 本報記者 王 輝
伴隨著火爆的汽車市場,上半年車市出現了一種反常規的熱銷現象:沒現車,還優惠。
有專家指出,這是商家采取的一種欲擒故縱的“饑餓”營銷方式,而商家卻說,這是為了留住客戶的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
沒現車還優惠
記者近日在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詢問了七八個剛剛上市的暢銷車型,結果都是——沒現車,需要等。更令記者奇怪的是,貨源緊俏,商家不但不加價,反而還優惠。
在尼桑4S店,不少消費者詢問頤達、逍客、騏達等車型,結果很掃興:1.6L排量車無現車,需要預訂。銷售顧問鞠東廷告訴記者,今年小排量車很暢銷,廠家幾乎是斷貨,如果買1.6L排量車就要預訂了,一般在兩周左右提車,而且有幾千元不等的優惠。鞠東廷說,排隊提車的大多是熱銷車型,店內2.0L的車一般都有現車,但沒有優惠。
騏達是東風日產的主力經濟型轎車,2005年上市,并于2008年小改款,很受市場歡迎。記者了解到,該車預訂優惠幅度在5000元左右。08款1.6G MT 時尚型騏達優惠后價格為10.18萬元。在花鄉某汽車交易市場,記者看到庫存緊張的馬自達3預訂可以優惠1.3萬元;熱銷中的標致307 2.0L優惠1.2萬元;05款千里馬1.3L手動擋優惠2000元。另外,飛度最高優惠8000元,雅閣優惠3000元。這些優惠都是預訂才能享受,甚至有些車如果提前提車是需要加價的。北京李小姐感慨,已經等了兩個多月了,今天終于提到車了,真是不容易啊!
據了解,讓車主等得心焦已是全國普遍現象。在成都有8000位車主交了錢提不到現車。
零配件供不上
“沒現車,為什么不加價,卻要優惠?”不少車主質疑。有專家指出,這是車商的一種“饑餓”營銷策略。定個叫好叫座的驚喜價,把潛在消費者吸引過來,然后限制供貨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熱銷假像,從而提高售價,賺取更高的利潤。
采訪中記者發現,缺貨還優惠并非“饑餓”那么簡單。一位經銷商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優惠是迫不得已,誰不知道現在車市好?誰不想多賣車?但是,后方貨源確實跟不上,為了能夠留住客戶,我們只能用優惠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優惠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力避免客戶流失。
大家都明白,目前的市場紅火狀況不會持久,哪個經銷商不愿意抓緊時間撈一把,為什么還要吊消費者胃口呢?捂貨不賣的做法很不現實。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羅磊認為,缺貨原因是因為配件缺貨、產能不足。此次市場供不應求的火爆是對廠家應急能力的絕對考驗。
據了解,年初汽車市場的井噴令廠家措手不及,隨后,紛紛擴大生產,但是配件庫存又不足。因此,目前很多企業受到零部件緊缺的困擾。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隨著上半年汽車產銷兩旺,從3月份開始,汽車零部件業開始復蘇,很多零部件供應商的日子越來越好過。近日天興儀表稱,上半年凈利潤約400萬元至500萬元,同比增長400%至550%。但是,目前我國零部件國產化的發展跟不上整車發展速度。據了解,有72%的汽車零部件商被外資控制,內資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行業中的比例還不到1%。而在進口零配件方面,國外供應商是按訂貨計劃供貨,最多只能在去年原供貨計劃基礎上增加10%~15%,這個額度根本無法滿足目前中國廠家大批量擴產的需求。這也是造成車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原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車商盡管如此辛苦,依然趕不上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速度。目前他們還是在消化前幾個月的訂單,依然無法滿足新增客戶的需求,看來“人等車”的局面還會需要一段時間。
新車不要走“饑餓”險路
如果說年初讓車商始料不及,那么,6個月后剛剛上市的新車不應該有如此的緊缺狀況了。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缺貨的恰恰是新車,也許這才是一種“饑餓”吧。為了讓新車叫座,廠商故意吊足消費者的胃口,借新車促舊車。
長時間“饑餓”等車的結果就是讓消費者重新選擇——換貨。一位業內經銷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雪佛蘭的科魯茲缺貨,要等兩個月左右,君威要等3周左右,就連08款君越也要等上兩周左右,進口車昂克雷更是要等半年以上。解決的辦法除了繼續等待外,就是建議消費者在同類車型中尋找性能相近的其他車型,如買不到科魯茲,可以買景程。采訪中,很多車主牢騷滿腹,認為新車大都是在今年利好形勢上上市的,經銷商應該對新車的市場預期考慮得十分成熟,不應該出現缺貨。經銷商先以新車優惠吸引消費者,隨后建議換老款車的做法就是通常意義所說的“饑餓”。他們的做法就是用新車做誘餌來推銷舊車型。
汽車分析師蘇暉稱,現在消費者已經比較成熟,對于車市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廠家如果一味地控制產量,甚至冒險加價,消費者很有可能會將你踢出備選車型,這樣一定會影響到企業的銷量。他認為,尤其下半年,隨著如何完成今年產銷任務壓力的逐漸加大,廠家的“饑餓”模式將會被打亂,經過調整后的產量,也有可能再次得到釋放,競爭必然更加殘酷。所以,廠家要慎重走“饑餓”路線。
要不要訂單式生產
有些專家建議,中國汽車企業應該借鑒國外的訂單式生產模式,這樣可以避免出現供大于求的尷尬局面。
對此,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訂單式生產模式不適合中國。首先,中國的汽車品牌、型號非常多,企業沒有能力儲備相當的配件庫存。另外,我們中國汽車市場很大,老百姓正處于汽車普及階段,汽車需求旺盛,款式雷同、價格區位相同、性能類似的車型有很多,老百姓選擇的余地很大,只要汽車企業的產品符合市場需求,是絕對不會滯銷的。
但事實上,由于零部件緊缺,目前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效仿訂單式生產了。記者了解到,由于配件緊缺,目前日產的生產基本是按照哪款訂貨多,就優先生產哪款產品的方式組織生產。
未來當心“車等人”
有專家也指出,下半年汽車供貨將有所改善,提車可能不愁。因為上半年的市場表現會給許多汽車廠以信心,但是要注意到,市場火爆不會永遠,因此,車企在擴產車型上要慎重,不能盲目,謹防出現庫存積壓的現象。
武漢竹葉山汽車分析師陳志東認為,各廠家雖然每月產量都在提高,實際上是以銷代產,畢竟,金融危機對全球車市的消極影響還沒有結束,汽車廠家對于下半年市場行情無法預測。賈新光也表示,目前廠家忙碌的都是上半年的欠單,根據以往市場經驗,第三季度的銷量歷來都是往下走的,所以下半年市場火爆狀況應該不會高于上半年,估計會保持10%的增幅。另外,下半年還會有很多新車上市,所以盲目加班擴產是很危險的,當心出現“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