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查閱了多個品牌在美國市場的官方網站后發現,這些網站上基本都有醒目的用戶權利板塊,而在中國市場,這些品牌的官方網站上難找到類似的質保信息,有些甚至根本沒有交代質保期。翻一翻不同品牌在中美兩國的質保手冊,你可以更明顯地感覺到不同品牌在中美市場上的差異。
在日產美國的手冊上,質保范圍被分作基本項目、車身防蝕穿、動力總成、排放達標、安全帶及輪胎六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各自的質保期及規定。單個部分下,專門列舉了此項目涉及的部件及相關說明,如動力總成下分的引擎下就細數了從缸蓋到飛輪的承保部件。非承保范圍內的部件(主要是易損件及油水)和情形被統一歸納,另起條目羅列。之后還有關于電池維護、調較以及道路救援等服務的另行專門說明,質保內容占據了滿滿五十多頁。福特、奧迪等品牌手冊內容也基本如此。
但是翻開日產在中國的保修手冊,除開記錄表格,描述保修條款的僅有兩頁。雖然清楚交代了“新車保修24個月或60000公里”,也有“包括工廠原裝汽車上的所有零件”字樣,卻再無細分,也沒有點明廠家的義務。相比之下,后面的“非保修范圍”近一頁的篇幅,而且留下了很多模糊的可解釋的空間。同樣的問題在上海大眾的保修手冊中也有出現,幾乎所有的條款都是作概念性陳述,缺乏具體描述和明確定義,不易被消費者讀懂。而在這方面已經做得較好的進口起亞的質保手冊雖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細分,劃出了幾個部分做不同的擔保,但仍缺乏零部件清單。
因為保修條款模糊,國內的消費者在車輛出現質量問題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車的問題部件是否在保修范圍,還因為解釋權在汽車廠商手中,你如果沒有專業知識,保修手冊基本就是“天書”,讀不懂就難免有被廠商“忽悠”的風險。一位進口車商“非正式”地告訴記者“廠家就是有意把這些條款模糊一點,讓廠商有一個可彈性處理糾紛的空間。”
事實上,條款不清晰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消費者難以認清哪些問題是廠商的承保范圍,由此引發的糾紛和投訴占了汽車投訴相當大的比例。據中消協統計,2008年,在整體投訴降低的情況下,汽車的投訴比2007年增長了2.8%。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主任張德志表示,2008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共受理汽車投訴8000多件,其中有5000多件有關質量問題,而在這5000多件質量投訴中,涉及保養維修的服務類投訴占了較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