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費投訴質量問題居首
四川在線消息 汽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不應該是一個只在“3·15”才被媒體提起的話題。相對于廠家和經銷商,消費者處于弱勢位置,再加上汽車是高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消費者如果遇到“不仁”的廠家和經銷商,往往被騙得一頭霧水。
而與家電、通訊等行業服務網絡的日漸完善相對比,消費者花費數萬元購買了汽車后,卻經常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上遭到冷遇。
中國消協的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汽車方面的投訴最多的是產品質量,第二是售后服務。汽車質量問題占到投訴的百分之七八十。
根據北京市消協的統計,2001年北京市消協共接到汽車投訴27件,2002年受理汽車類投訴194件,2003年受理汽車類投訴近300件。去年消費者對汽車的投訴同比增長高達52.6%。而北京市質監局12365熱線去年共接到關于汽車及配件的投訴688件,比2002年的587件增加了17.2%。有關轎車和客車的投訴380余件,占總量的55%,其中大部分是私家車。
汽車消費方面的糾紛有很多。業內人士將紛繁復雜的汽車投訴分為三種,一是群發性的汽車質量投訴,比如對安全帶故障、熄火、車內空氣等技術方面的投訴。二是針對汽車市場某些行為的投訴,比如加價、車蟲、車貸中出現欺詐行為的投訴。三是針對溝通和解決渠道不夠暢通的投訴。比如去年底中國消協就認定了十個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汽車隨車文件,這些文件對消費者明顯是“不平等條約”,消費者有基于這些條約的投訴。
中國消協的一位人士還告訴記者,汽車投訴的處理,不僅存在舉證困難的問題,而且同時牽涉到廠家和經銷商,問題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