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師范大學的一間宿舍里,幾名剛剛成為新室友的男生坐在各自的書桌前,專注地面對各自的筆記本電腦。而半個多月前新學期伊始時,安徽大學門前,送新生入學的車輛把整條道路擠得水泄不通——這是“90后”大學生新生活開始的典型場景。
與“70后”“80后”前輩相比,“90后”的大學生活大不相同,這其中也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
安徽大學的學校網絡論壇上,一名參與了迎接新生的學生在“爆料”迎新時的稀罕事:“有一個女生,爸爸媽媽送她來時,帶了幾箱子物品,有礦泉水、牛奶、鞋子、電風扇、席子等,我們迎新的學生加上她家人6個人一起搬都搬不完。”
進入宿舍,比新生更多的是家長。曹賢斌來自浙江,他正呆站在屋子里,看爸爸和爺爺為他收拾物品。在他的衣柜里,塞滿了家人為他準備的從夏到冬的衣物。“我只帶了衣服和鞋子,剛開學不清楚情況,生活用品和電腦之類的準備隨用隨買。”曹賢斌說。
“90后”新生走入校園時裝備豐儉不一。在高考剛剛結束時,合肥市就出現了家長買轎車送給孩子作為大學入學禮物的新聞。在合肥市蘋果產品經銷商店內,店員說,新生開學生意確實比往常要好,購買者主要是大學新生。對“90后”來說,手機、筆記本電腦已是“必需裝備”,而PSP、IPOD等數碼產品則是他們彰顯時尚的“利器”。
“80后”大學生們剛剛離開校園不久,但回憶起大學新生生活,2004年進入安徽大學就讀的葉剛已經覺得不可同日而語。“入學就背了一個雙肩包,被褥等雜物都是學校統一配備的。我們家家境一般,因此入學時只買了一款黑白屏的手機,看著有的同學功能繁多的彩屏機,也是暗咽了一些口水的。”葉剛說。
生于“70后”的李慶仁回憶起十幾年前的大學新生生活,則更是感慨時代的變遷。“我1998年讀大學,入學時只有幾件衣服,被子和臉盆都是到校后才買的。當時我們唯一的電子產品就是一個磁帶隨身聽,傳呼機、手機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太奢侈了,那時候個別同學有傳呼機,讓大家羨慕了好一陣子。”
在李慶仁的眼中,大學生活里卻有一些“90后”體會不到的樂趣:“那時候整棟宿舍樓只有門房有一部固定電話,有電話打進必須由門房喊學生來接,真的是打電話基本靠吼。社會風氣也還很保守,女生最怕男朋友打電話找自己,因為整棟樓都會知道。”他笑著說。
如今“90后”的孩子們,則通過便捷的通信工具和網絡,快速地抒發著自己對大學新生活的體會。
但“90后”中也有一些特別的學生,沒有家長的陪同,沒有搬不完的行李。與同齡人相比,他們更多了幾分穩重和成熟。來自海南的安徽大學新生陳明禾說,他是和老鄉一起過來的,行李就只有一個箱子。
大學新生校園生活的改變不僅僅是從收音機到數碼電器,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從“70后”“80后”熱鬧的集體生活,到現在“90后”在網絡上交流校園新生活,新一代大學生正在創造自己的新生活:網絡支柱、更多虛擬人際關系和更為獨立自由的個人空間。(記者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