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竊聽風云》正在熱映,電影里警方通過信號攔截系統,對手機主進行竊聽的情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對“手機監聽”現象進行了曝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手機變手雷的恐慌。
近日,央視《新聞30分》披露了手機遭竊聽威脅的內幕新聞,新聞一出,全國6億多手機用戶人人自危。 人們開始懷疑,開始擔憂,自己的手機被竊聽了嗎?我們還該不該用手機?敢不敢用手機?
手機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曾一度是“可依賴、最不能離開的情人”。但現在,手機卻已變成了最危險的敵人,變成了最惡毒的情人,變成了真正的手雷。親人、朋友因它而變得不可信任,上司、下屬因它而變得各懷鬼胎。
現實生活里,竊聽并不需要那么復雜的安裝,而是很簡單的不起眼的,無所不在的。比如,《竊聽風云》劇組就表示,電影中的竊聽設備都可以在深圳的街頭買到。當竊聽別人的隱私成為一個小兒科的舉動,當網絡上大量存在防不勝防的病毒,當大街小巷處處安上了攝像頭,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人肉搜索的行列,當隱私不再是隱秘,那么,誰來保護普通人不受侵犯呢?
監聽手機的三類人
前不久,網友“wei-quanrenshi”發帖稱,他在撥打該縣一些縣級、局級干部手機時發現,對方往往不接電話,掛了之后再用固定電話回撥過來。詢問之后才得知,“這樣做是因為一個迫不得已的原因:現任的縣委書記購買了一套手機監聽設備,私下監聽下屬的手機通話情況,以了解下屬對他是否忠誠和是否有不軌言行。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他們只能采取這樣的應對措施。”
帖子一出立即被眾多網站轉載,雖然該縣縣委宣傳部緊急辟謠,稱根本沒有這回事,但大部分網友根本不相信宣傳部的辟謠,甚至有網友還在跟帖中上傳了該縣委書記的照片。
雖然縣委書記監聽下屬這樣的新聞真假難辨,但日益泛濫的手機監聽已經嚴重威脅我們的個人隱私,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購買和使用這些手機監聽產品呢?網友把使用監聽設備的人分為三類,第一類,以勒索錢財為目的的監聽,網上曾曝光多起下屬監聽上級手機并以此敲詐勒索的新聞;第二類,以竊取商業機密為目的的監聽,以公司行為為多,惠普前任女董事長就因為竊聽董事會成員的電話而下臺;第三類,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夫妻間互相監聽。一位賣監聽軟件的公司負責人稱,通過監聽竊取商業機密明顯是一種違法行為,但用來抓“小三”,問題就復雜得多,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官司估計也很難打。如果你拿錄音呈上法庭,法院會判斷是否采納,而很少去追究侵犯隱私的責任。
騰訊網科技頻道進行了一項關于手機監聽的調查,共有17186位網友參與,其中12454位網友表示擔心手機遭到竊聽,占總數的72.47%;僅有14.83%的網友表示不擔心;另有12.71%的網友表示“無所謂”。
通訊安全令人憂
從最早純粹用于軍事目的的監聽到如今的“竊聽泛濫”,竊聽技術是如何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罪魁禍首究竟是日臻完善的技術,還是世風日下的人心呢?
通過百度搜索關鍵字“手機監聽”,共搜索到536000個查詢結果,名目繁多的出售手機監聽軟件和監聽設備的網站不計其數,甚至還有人用手機監聽器協會的名頭兜售監聽設備和軟件,價格從幾百到數千不等。例如,北京一家公司銷售的一款“美國原裝K8手機監聽器”,標價6500元,網頁上說明:“產品能同時監聽多部手機,還可以截取對方通話中在手機上按出來的數字,如充值卡密碼、銀行賬號密碼等,只要輸入對方號碼便能自動監聽。”
除了手機型監聽設備外,一些手機監聽軟件在網上生意也十分紅火。一款名叫“X臥底”的軟件,被商家宣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手機監控軟件”,除具備一般監聽功能外,還能安裝在電腦上或手機上遠程監控,哪怕是對方手機處于待機狀態,周圍的環境聲也能聽到。軟件從2006年上市以來,目前已經發展更新到了第三代。
這種監聽軟件是如何植入手機的呢?病毒專家解釋說,監聽軟件進入手機的方式就像電腦感染病毒,手機通過上網或者點開相關彩信,就可能使監聽軟件潛伏其中。監控者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發送一些特殊指令來控制這個被監控的手機,這時候,軟件就會建立一個特殊的通話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它只啟動了手機的話筒,并不啟動手機的聽筒,所以用戶在這種通話模式下不知情地被監聽到了。
目前,我國已成為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我國有6億5千萬手機用戶,覆蓋了一半多的中國人口。而3G網絡的開啟,移動終端的普及,為更多用戶手機上網提供了可能。如果大量的手機被監聽,那么存在嚴重的隱患,可能就不僅僅是個人隱私問題了。
竊聽他人后果很嚴重
監聽別人的手機,毫無疑問是違法行為,雖然目前還沒有從保護個人隱私的角度立法禁止手機監聽,但并不是沒有法律可以懲處這種行為!秶野踩ā、《刑法》、《民法通則》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都有相關的規定和措施。專家表示,這些打著銷售監聽器旗號的騙錢手段,一般是讓購買者先交訂金,第一步得逞后再以其他原因向購買者索要余款,最后卷錢走人。購買者最后即使知道被騙,一般也不敢聲張。
律師表示,生產、銷售、使用監聽器材是需要國家明確批文的,而且限定使用范圍,一般只有國家安全部門才可以依法使用。“如果是用于一定目的的監聽,如盜取商業機密等,這是為犯罪而實施的竊聽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如只為了竊聽而竊聽,那么行為人侵犯了他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沒有嚴重后果的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有嚴重后果的要根據刑法承擔刑事責任,最高可能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作為普通的手機用戶,我們很難從手機界面上發現是否被植入了間諜軟件,那么,我們如何防范手機被監聽呢?病毒專家建議:第一,下載一些手機的殺毒或防火墻類的軟件來進行自身的檢測;第二,在公共場所時關閉手機的藍牙設備,避免被病毒侵入;第三,維修或外借的時候,避免自己不在場的情況下,被別人安裝上監聽軟件;第四,對于一些來路不明的彩信要直接刪掉,不要閱讀。
東方網一篇署名魏英杰的評論認為,“手機竊聽”現象不僅關系個人隱私和通信秘密,還是一個涉及言論自由的重大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手機監聽產品熱銷無疑是對憲法的挑戰,也是所有公民面臨的一場災難。要走出當下這個困境,相關部門很有必要加緊制訂和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從法律上進一步明晰個人隱私的范疇及其保護措施;同等重要的是,身為現代公民,每個人既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也要尊重他人隱私,不去竊聽別人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