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張電子報紙。3年前,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款質地柔韌、可以卷起來的電子報紙。類似的電子報紙,今年初也出現在我國安徽。
今天當你走進書店,電子出版物的內容無所不含,從《紅樓夢》到《大百科全書》,電子書的內容已涵蓋各國文學、歷史、地理、軍事,涵蓋風光旅游、衛生保健、體育運動……就如五彩繽紛的花朵,極大地豐富了出版園地。
不可否認,數字化已經進入我們的各個生活領域——包括出版領域,其勢頭銳不可擋,預示著21世紀出版業的方向和潮流。
電子圖書不僅僅是紙書的電子版本,它能把聲、光、動畫等這些在紙書里難以包容的各種元素,整合起來一并傳遞給讀者,特別是當它跟互聯網連接起來時,其表現形式之豐富,信息容量之龐大,是紙書根本無法企及的。
由于電子書從稿件編輯到制版,整個流程全部在網上完成,大大節省了傳統出版所耗費的時間,使出版周期和人工成本大幅下降。又因為它不需要考慮最小印量等成本限制,因此對學術出版的好處尤為突出。
2005年,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等單位,聯合開發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學術期刊電子數據庫,收入了國內學術期刊6642種,品種上占了同類期刊的93%,學術論文上占了國內學術論文的99%。絕大多數期刊,是從創刊號一直連續到今天最新一期——把上百年期刊的所有內容均囊括其中。
不到一年時間,這個電子數據庫被國內外1.7萬個機構、2600多萬人使用,同時遠銷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多家機構,全年下載量已經超過1.2億篇。
上海出版系統在1995年展示了電子書架:他們把收到的古籍全部數字化,讀者想找哪一篇、哪一頁,只要一點作者、書名,立馬就檢索出來了,就可以一頁一頁“翻看”。而之前,專家為研究一個問題,跑上海、跑浙江,到大連、到故宮,這里借一篇、那里借一篇,尋找資料的時間幾倍于研究的時間。現在,小小的書架就解決了《二十四史》中的重要典籍。
據報道,一大批由國家主導的數字出版工程,正在實施之中。它們對全國出版業的數字化,起到的推動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回顧一下人類歷史上書的產生及其發展的歷史,就更可看出電子書的出現,是個何等巨大的歷史性跨越。
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書是刻在竹簡上的。據傳說,秦始皇每天要翻閱成噸重的竹簡公文。后來,有錢人以輕軟的縑帛代替了笨重的竹簡和木牘。但窮人是用不起縑帛的,所以簡牘和帛書共存了很長時間。再后來,有了紙張,又出現了“貧室用紙,富家使縑帛”的局面,據記載,三國到西晉時期,簡牘、帛書和紙書三者并存。
很顯然,紙書有著諸多的優越性,可并沒有一下子被公眾普遍接受,多數人還是習慣性地用木牘、竹簡。于是,朝廷出面干預了,東晉元興元年(402年),楚帝下了詔令:“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據考,簡帛與紙書共存五百年之久,可見演變過程相當之長。
北宋慶歷年間,畢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極大地加速了出書周期,使各類書籍得以大面積傳播,是圖書出版業的一大飛躍。該技術不僅傳播到亞洲各國,還惠及了整個世界,就連圣經上都有這樣的話:“印刷術給了傳播福音的廣闊天地。”
讀書、藏書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風尚。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收集圖書,或抄錄,或求購,或尋訪,建立起自己的典籍收藏室。成千上萬個代代相傳的民間藏書家,為保存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藏書,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成了一種文化。
但進入21世紀后,紙質圖書已不能再一統天下,網絡的迅猛發展,使電子書成為國人閱讀的新寵,國民閱讀開始走入讀屏時代。
為此,我們要感謝以王選教授為代表的科技人員,他們很早就開發了激光照排系統,使我國的出版業告別了鉛印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我們也要感謝那些研究漢字處理系統的專家們,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使中國人得以大面積應用計算機,享受電子信息時代的盛宴。
據統計,今天我國個人電子閱讀終端已經超過了1.5億,電子版的圖書已經有30多萬種上市,全國有1/4的讀者閱讀電子圖書,讀者群已經開始形成。
但從產業來講,我國的電子書還處于雛形期。目前中國的出版產業規模有800億到1000億人民幣。如果電子書市場份額能達到6%或者是10%,那就是幾十億、100億的概念了。
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只要花費幾千元錢,就能獲得到一座“圖書館”!是的,個人擁有一座圖書館,這已經不是童話,而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而愛讀書的朋友們出行時,也無須再背沉重的書,只需隨身攜帶一張光盤就齊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