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歐洲心臟雜志》( 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研究作者稱,向醫生發送“自拍”可能是一種廉價、簡單的心臟病檢測方法。

這項研究首次表明,通過分析一張人臉部的四張照片,可以使用深度學習的計算機算法來檢測冠心動脈疾病(CAD)。并且還通過采訪的形式收集了患者在經濟、生活、病史等方面的信息數據。隨后在2019年4月-7月期間,研究者在1013名患者身上測試了這個技術算法,發現該算法在預測心臟病風險上的功能優于現有的預測方法,能準確地檢測出80%的心臟病病例。
該技術主要通過人工智能來分析人臉,可用于評估心臟病風險,雖然算法還在開發階段,但卻有潛力成為一種新型的心臟病篩選工具。項目研究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中國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副院長鄭哲教授表示,該技術將會為診斷檢測或臨床訪問提供指導。不過,該技術的算法還需要在其他人群和種族中進一步完善和驗證。

英國牛津大學心血管醫學教授Charalambos Antoniades博士和他的學生ChrisosKotanidis博士在隨刊發表的社論中表示,該研究突出了醫學診斷的一個新潛力。該研究中評估心臟病風險算法的穩健性在于他們的深度學習算法只需將一張面部圖像作為唯一的數據輸入,從而使其在大規模應用中具有很高的適用性。
聽起來有點是“天方夜譚”,但人工智能的進步使得扁鵲的“觀人診病”不再是一個傳說。
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成熟,也愈發的重要。雖然目前通過自拍照檢查出心臟病的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人工智能在慢病管理領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通過一張高清的眼底照片,匹配數百萬數據庫案例進行比對,不僅可以篩查眼底疾病,還可以查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全身性疾病風險,甚至還可以查腦瘤。人工智能的成熟應用讓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變的更加觸手可及。

小編的朋友N先生,去年單位體檢在Airdoc檢查中發現有高血壓風險,因為平時身體狀況不錯,其并沒有太在意。近期,N先生加班嚴重,身體嚴重超負荷,同時大量進食黑巧克力,濃咖啡提神,頭暈目眩也隨之而來,甚至在上廁所時起身暈倒,N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可能出了大問題。近日單位體檢Airdoc再次檢查中發現不僅有高血壓風險,同時還伴有缺血性心梗風險。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為2.9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人,冠心病1100萬人,肺原性心臟病500萬人,心力衰竭450萬人,風濕性心臟病250萬人,先天性心臟病200萬人,高血壓2.45億人。
一張眼底照片可以告訴你的健康秘密
全身健康的監測窗口
在人工智能應用上,愛康引進Airdoc人工智能眼底篩查項目,只需要通過一張眼底照片就可告訴你全身健康情況。視網膜是全身唯一可觀察神經和血管組織的地方,是檢測心腦血管相關并發癥進展的有效手段。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帕金森、老年癡呆等眾多全身性健康風險的診斷和預后判斷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0年8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宣布,Airdoc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件于8月7日獲批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批上市的眼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該產品可以準確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包括早期輕度病變,屬于Airdoc人工智能視網膜健康風險評估產品中的評估維度之一。愛康旗下體檢中心均已配備Airdoc人工智能視網膜健康風險評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