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光已經成為城市戶外照明中越來越常見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對我們的健康有什么影響呢?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向導的團隊,對夜間暴露于室外人工光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首次研究。這項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Epidemiology)雜志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暴露在藍光中可能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研究發現,夜間袒露于人造光(尤其是藍光)與種種不良康健影響之間存在關聯,包羅睡眠障礙、抑郁、肥胖、損傷視網膜和種種癌癥風險的增加,影響夜班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方面體現得尤為顯著。

GAM模型中暴露和癌癥風險的關系,研究人員觀察到藍光照射越多,風險越大。

馬德里國際空間站夜景圖片(圖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學與遙感小組)

巴塞羅那國際空間站夜景圖片(圖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學與遙感小組)
分析通過MCC-西班牙項目獲得的巴塞羅那和馬德里約2000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660人患有結直腸癌。來自這兩個城市的研究結果顯示,暴露在藍光下最多的參與者比暴露較少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60%,且未發現與全光譜光具有相關性。Severo Ochoa科學總監Kogevinas說:“夜間暴露在光線下,尤其是藍色光譜光,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和分泌,并與光的強度和波長有關。”

關于藍光
藍光是指波長在400~500納米的高能量可見光。普遍存在于電腦、手機、投影儀、LED顯示器、激光筆等中。越靠近紫外線區域的可見光(如紫光和藍光),能量越強,對人體的傷害也會更大。夜間暴露于人造光(尤其是藍光)與各種不良健康影響之間存在關聯,包括睡眠障礙、肥胖癥和各種類型的癌癥風險增加,尤其是在夜班工人中。
什么是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癌癥,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癌腫的增大而表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癥狀,晚期則表現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早期發現九生一死,晚期發現九死一生
結直腸癌在癌前病變(腺瘤)發展成惡性病灶前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是少數能通過篩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因此結直腸癌雖然高發,但非常適合早篩,越早發現越早受益。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官方雜志《臨床腫瘤學雜志》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早期發現超過九成可治愈活下來,晚期發現九死一生。

腸鏡檢出異常中超七成為癌前病變
在腸鏡檢查和/或病理診斷異常的869位受檢者中,有31例為結直腸癌,占比3.57%,其中男性24例,女性7例;639例為癌前病變(息肉或腺瘤),占比73.53%,其中男性424例,女性215例;199例為其他腸道疾病(腸炎等),占比22.90%,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1例。

及早發現結直腸癌
常衛清的檢測陽性的人群中,腸鏡依從率大于國家癌癥中心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腸鏡依從率(14.0%)的2倍。同時,常衛清檢測結果陽性人群中,已通過腸鏡檢查的受檢者,其結直腸癌、腺瘤、息肉的檢出率為33.80%,大于國家癌癥中心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中結直腸癌、腺瘤、息肉的檢出率(15.82%)的2倍。通過常衛清的檢測,能夠有效提升腸鏡檢查依從率,及早發現結直腸癌蹤跡。

便檢對于腸癌的防治尤為重要
大便潛血是腸癌非常重要的早期癥狀之一,這種出血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過便檢可以發現。早發現并及時治療,腸癌患者幾乎可以100%存活,但如果晚期才發現,生存率就非常低。與結直腸癌較高的發病率相比,我國早期大腸癌臨床診斷率卻始終徘徊在10%~15%。有統計發現,超過80%的患者被診斷為大腸癌時,已發展到中晚期。
成年人每年都該做一次
消化系統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成年人應該每年至少做一次便檢,尤其對腸癌高危人群來說,便檢可能成為“保命的檢查”。
腸癌早篩,常衛清了解一下
如果檢測便潛血呈陽性,應該使用腸鏡進一步檢查確診。不過腸鏡雖是檢查腸癌的金標準,但做腸鏡很痛苦。想避免過多的麻煩,可以選擇常衛清。常衛清無需指檢,免受腸鏡痛苦,居家操作,方便省心。通過分析糞便中的遺傳物質(糞便DNA),常衛清可以檢測出直徑1厘米以上進展期腺瘤和腸癌病灶,及時發現早期腸癌基因病變,為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一個簡便可行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