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產業重鎮”林立,鎮域經濟風生水起,從加工制造到創新“智造”,敢立潮頭的廣東如何擦亮特色小鎮再次玩轉“小鎮經濟”?
8月29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名單,惠州潼湖科技小鎮等30個特色小鎮入選,順德區北滘鎮等6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將同樣按照創建工作示范點標準開展特色小鎮創建工作。
縱觀這份榜單,僅從數量上來看,惠州入選的雖然只有1個,少于佛山、中山、梅州、東莞等地,但直接以“科技”冠名的卻是“獨此一家”。
此次潼湖科技小鎮為何能夠入選?背后有啥“創新密碼”?惠州能否形成特色小鎮建設的新模式?
巨頭聯姻力撐科技小鎮崛起廣東首個科技小鎮示范項目+思科科學城
進入8月底,廣東省最大內陸淡水濕地——面積約55平方公里的惠州潼湖濕地,湖光山色、綠意不減,山水田園的景致美不勝收。
“潼湖的發展不可限量。”新華社瞭望智庫董事長兼總裁吳亮前不久表示,惠州潼湖有點像南方的小白洋淀,正在聚集最高端、智慧的資源。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廣東硅谷”,服務的不僅是珠三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產業集聚高地,還會更進一步服務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
潼湖科技小鎮正是位于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
潼湖科技小鎮包括兩個項目。一個是廣東省首個科技小鎮示范項目、總投資不低于300億元的碧桂園潼湖創新小鎮,另一個是全球IT巨頭思科投資建設的思科潼湖科學城。
思科、碧桂園等國內外行業巨頭的強強聯合,將支撐科技小鎮在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崛起。
如何從“零”逆襲集聚創新資源進行成果轉化
今年5月,潼湖創新小鎮在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正式動工建設。這是地產巨頭碧桂園產城融合戰略轉型后在全國布局的首個科技小鎮。
這個定位為世界級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基地的項目,現已簽約思科、(李開復)創新工場、浪潮集團等約80家科技企業、孵���器、科研機構。
就在不遠處,思科潼湖科學城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將與合作伙伴探討建立覆蓋思科大中華區的“一院四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效應的項目。
面向全球開放創新,從農田、荒地,到高端創新園區、產城人融合新城,潼湖特色小鎮建設可謂別出心裁。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特色小鎮,更多的是在現有專業鎮基礎上進行特色化培育和轉型升級。而像潼湖這樣從“零基礎”起步,在“一張白紙”上高標準規劃建設科技小鎮絕無僅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認為,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在新一輪產業發展中后發優勢明顯。潼湖生態智慧區處在深莞惠的創新經濟帶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港澳合作中,可以發揮好集聚創新資源進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作用。
珠東新興“智力中心”現雛形22所高校入駐將帶“南方小白洋淀”飛
創新小鎮的建設,是繼總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的港資項目萬城智慧后,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開建的又一個巨無霸項目。它之所以能入選廣東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與潼湖這個正逐漸崛起的高地分不開。
像這類環湖的創新園區,實際上此前已有成功案例,位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段的東莞松山湖便是一個。從東莞的松山湖,到惠州的潼湖,生態、區位優勢吸引創新項目“逐水草而居”的一幕幕大戲競相上演。
去年以來,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已落戶項目30多個,協議投資總額3000余億元,包括美國IT巨頭思科、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韓國SK科技城、全球最大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等。
今年6月,通過舉辦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惠州補高等院校和高端人才的短板取得重大突破,而作為惠州“綠色引擎”的潼湖生態智慧區收獲頗豐。
會上,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與惠州市政府簽約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大學創新園項目,總投資350億元,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22所“985”“211”高校同意入駐大學創新園。哈爾濱工業大學還將在潼湖生態智慧區建國際教育科研基地,力爭引進國際機器人學院、國際大數據學院等約10個國際學院。
加上已經入駐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南創新中心、南方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等10多家研發機構,一個立足惠州、服務珠江口東岸的新興“智力中心”正在潼湖顯現雛形。
步入“后科交會時代”,惠州“全球引智”將駛入快車道。隨著被喻為“南方小白洋淀”的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廣東硅谷”,將有望帶惠州小鎮經濟“起飛”。而擔當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使命的惠州,將站上行業新風口,未來或創造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科技小鎮的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