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 凱 報道
本報濟南訊 一邊是病號扎堆,醫生不“快刀斬亂麻”就看不完;一邊是病人看一次門診弄不清楚病情,又一次次重復掛號、就診,進而使門診變得更加擁擠。10月 29日,在省城文化西路某醫院內科門診部,記者看到,媒體曾報道過的“三言兩語打發患者”現象依然存在,而且問題更加突出。
上述現象在省城各大醫院表現較為突出。據記者觀察,各大醫院專家門診普遍人滿為患,醫生往往只簡單地問病人一句哪兒不好,就開了化驗、檢查單,稍微復雜點的,才進行物理檢查;而等拿回檢驗結果復診時,醫生則多根據檢驗報告給出相應的診斷,一般病號只三五分鐘就診斷完事。除了病人描述的癥狀,醫生沒有更多的問話,普遍“蘿卜快了不洗泥”。
“這次看病匆匆忙忙,下次仍是聽得只言片語,醫生三言兩語打發病人,造成病人一次次重復掛號、就診,都成惡性循環了!不僅增加了病人的負擔,而且門診質量也沒法保證。”省直某大醫院一位門診部主任坦言,為了保證每位患者來了都能看上病,我省目前絕大多數專家門診尚未實行限號,一般都是病人來多少看多少。一位專家一上午看六七十個病號很正常,甚至更多。據了解,一家大醫院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 多個病號。即使是個別實行限號的“大專家”,實際診斷的病號數量也往往超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每人每天門診病人不得超過25人”的標準,普遍“超員”1倍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專家教授每天都在窮于應付,人來人往,三五分鐘打發一個病人,醫患沒有時間交流,甚至基本信息、病史都問不仔細,再遇到這種病號心里還是沒底,對醫生臨床水平的提高也極為不利,更沒有時間對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生活指導……這成為當前醫患關系不和諧、患者滿意度低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而對病人來說,又常常是這家醫院看不好,到那家去看,這個醫生說不清再去問那個醫生,一遍遍重復掛號、就診,反過來又加劇了資源緊張。患者因一個小病,一天跑幾趟,甚至幾家醫院,排近10次隊看病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
保證每次門診的醫療質量,減少無謂的重復勞動已是當務之急。 對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鞠秀麗建議,醫院應該盡快通過預約掛號、分級診療等措施,提高單次門診的診療質量,保證醫生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交流,盡可能解除病人的身心痛苦,以減少重復門診,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