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共賠了11萬多,平常聯系比較緊密的16個交易商總共賠了110多萬。”近日,山東金鄉的大蒜交易商張先生向記者透露,徐州中國果品交易中心沒有通知交易商就強行修改了交易商密碼,導致交易商賬戶內的資金不知去向;中秋節前,該交易中心還把交易網站也關閉了,所有交易商的賬戶、出入資金記錄以及成交記錄都被清除。
徐州市中國果品交易中心近期被曝涉嫌通過更改市場交易規則獲利。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調查此事件時,該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否認上述指責,稱“有關部門已經查過了,沒有查出公司存在什么問題;網站停掉只是在改版升級。”
交易商并不接受這樣的解釋。張先生表示,“只要交易中心敢將后臺交易記錄給我們看,就能看出到底有沒有問題。”
交易商:交易規則被隨意改變
張先生稱,7月下旬他在果品交易中心開戶,并訂購該市場55噸2010年10月份的大蒜買入合約,買入價格為每噸1萬元左右。
“當時現貨價差不多也是每噸1萬元左右,我們覺得今后價格肯定會漲。”張先生沒料到,“從8月初起,我們發現果品交易中心的大蒜盤面價格開始背離持續上漲的現貨價而下跌,從8月2日起多次出現跌停。”這讓那些認定大蒜價格會上漲而做多的交易商持續虧損。
張先生覺得事情蹊蹺。以他的經驗看來,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交易中心做空與客戶對賭,同時開虛擬賬戶用大單砸盤導致盤面暴跌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規定禁止自然人和無行業背景的企業入市交易,并要求這一工作應在1個月內完成。
張先生等人屬于自然人,“但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跟我們說可以繼續做到元旦,自然人可以交割完后退市。”他說,交易中心還不斷地提高保證金。“原來是20%,后來逐漸提高,最高的時候提到60%。
8月17日,果品交易中心公告要求限制訂立新合約,這讓本想低價買入以少賠點錢的交易商少了一條減損途徑。
8月24日,果品交易中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規范交易市場的公告》,稱有訂貨的自然人不得參與交割,在該訂貨合同最后一個交易日結束前應自行轉讓了結。
得知無法參與交割后,張先生等人就不敢再繼續追加保證金,結果被果品交易中心以保證金不足為由強行平倉。“平倉價格是7000多元,市場現貨價格是14000元左右,這樣我每噸虧2000多元,總共虧了11萬多元。”張先生說。9月初交易商們向徐州市經貿局、工商局等多個部門反映了情況。
交易中心:我們沒有問題
記者就上述情況采訪了果品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公司網站已經停了兩周時間,正在改版升級。“現在盤面上沒有客戶在交易,以前的客戶也都沒有了。”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知道9月初有交易商到公司反映情況的事,但有關部門已經查過了,沒有查出公司存在什么問題。
張先生告訴記者,部分交易商還曾找過交易中心的董事長滿偉,但滿偉說自己也缺錢,“沒辦法”。
專家:監管存在缺失
生意社大宗市場首席分析師、高級研究員滿榮榮對記者表示,交易市場對規則的制定有一定的自主性。由于監管缺失,才導致了目前電子交易中心相對混亂的局面,交易商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證。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與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也表示,目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混亂局面,主要是因為沒有主管部門和相應的管理辦法。他認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主要存在六大問題:盲目復制和攀比發展規模、違規操作和過度投機、交易資金安全性不足、交易制度不規范、商品實物存儲的安全性不夠以及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