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漢、南京、馬鞍山野生鯰魚鯉魚檢出“有毒”
俞寶強
8月25日,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表了24頁紙的題為《“毒”隱于江——長江魚體內有毒有害物質調查》的報告。調查報告顯示,在取自長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鯉魚和鯰魚體內,均測出了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這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
野生鯰魚、鯉魚檢出“有毒”
“今年1月到3月,工作人員在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采集長江中野生的鯉魚與鯰魚,所有樣本都是由當地漁民提供的新鮮活江魚。樣本隨后被運送至位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實驗室。”檢驗顯示長江中野生的鯰魚和鯉魚體內都不同程度地累積了有毒有害物質,包括有機化學物質和重金屬。
記者28日在報告中發現,馬鞍山除一條鯉魚樣本外,其他兩類魚樣本中,均檢測出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還被檢出全氟辛烷磺酸。報告中還寫到,汞在所有的肌肉樣本和除一條重慶鯉魚肝臟樣本外,均被檢出。所有的鯰魚肝臟樣本均被檢測出含有鎘,部分鯰魚肝臟樣本被檢測出含有鉛。
環境激素是性早熟誘因之一
“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滌劑、紡織產品和皮革涂飾中極為常見的化學原料,屬于環境激素,即可以干擾內分泌并影響性發育水平的內分泌干擾素。全氟辛烷磺酸則被廣泛用于紡織品、地毯、造紙、防水涂料等產品之中,屬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具有累積性,因而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形成健康隱患。”該組織水污染防治項目主任武毅秀說。
加強水質監測盡快立法
“目前,環保部門正在大力治理汞、鉛和鎘等重金屬引發的污染問題,但是國內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對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產、使用和排放進行管理,也沒有對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檢測、排放、產量控制和質量控制及毒性設定相關規定,另外,也未對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規定。正是如此,導致了這些化學物質在我國肆虐‘生長’”。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博導孫慶業告訴記者,對于這些污染物包括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以及水污染方面,發達國家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并采取了相關措施防治,而我國目前監管漏洞還是很大。希望盡快加強水質監測,同時應盡快立法。
■特約記者 俞寶強
新聞鏈接
什么是環境激素
所謂“環境激素”,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而釋放到環境中的、影響人和動物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由于它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學術上稱之為“外源性內分泌干擾物”。
如何防范環境激素危害
如何來防范環境激素的危害,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產品,它是一種致癌的環境激素;不要將聚氯乙烯包裝食品放在微波爐中加熱,因為在高溫條件下,環境激素雙酚A會從中滲出;對含有激素的藥要慎用;食用糙米、蕎麥、菠菜、蘿卜等,容易使環境激素二
英從體內排出;多飲用茶水也有助于內臟中的環境激素排出體外。